第07版:时评·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社 会
 
标题导航
康菲要的“证据”在哪里?
如此教育,扇了谁的耳光?
教师为何总是“情绪失控”?
新闻背景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此教育,扇了谁的耳光?
马广志
  漫画作者:陶小莫

  或许,在这位老师看来,学生被打得鼻青脸肿,才会留下“难忘”的记忆,才会变得“听话”,才会“知耻而后勇”。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那响亮的耳光下,哪里还有一丝爱的踪影?这哪里还是教育,分明就是一种野蛮的行径。

  该校校长解释说,起因在于孩子们不肯换座位。同桌一段时间后有了感情,孩子自然不肯分开,难道这也成了一种罪过?或许老师在学生们的互殴中有了快感,感受到了“君临天下”的威风。可在这“威风”的背后,赤裸裸的暴露出的是粗暴、简单和蛮横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互扇耳光,痛楚的是孩子,悲哀的却是教育。

  正是淘气的年龄,小学生在学校“不听话”或犯错误是常有的事。对此,老师关键是应该如何因势利导、谆谆善诱地进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非这种互殴式的“法西斯教育”。这种逼迫性的野蛮教育方式,哪能培养出品行优秀的人才,或许只能孕育具有极端心理的学生。

  联想近几年上演的一出出的校园悲剧,哪一幕不是与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0%的小学生,15%的初中生,20%的高中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映衬在马加爵和药加鑫举起的“屠刀”下,人们看到的是教育的浮躁,功利自私,冷酷无情。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情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诫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在老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作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需要的是阳光的温暖,而非耳光的痛楚;是雨露的滋润,而非冷漠的责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