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镇江市民收集老地名牌留存记忆

发布时间:2014-12-19 23:4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钓鱼巷、皮坊巷、铁路巷……随着城市版图扩张和改造力度的持续加大,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正在或已经和它背后的老街老巷一道,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深感于此,一位热心市民穿梭于老街巷和废品回收站中,开始收集并收藏这些或被遗弃或被拆卸下来的老地名门牌,试图留存一段段城市记忆。

一个个蓝底白字的地名门牌,见证着一支支族群血脉的盛衰与荣辱。我们感伤于它们骤然消逝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在一个时刻在变的现代社会,该如何为这些老地名留下一席之地,重新接续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肌理。

收藏经历 走街串巷被当贼一样防

“旧门牌后面有老故事。不查字典不问度娘,认识第一个字的请举手。答对,我请你喝咖啡。”网友“镇江路上”晒出的“戥儿巷”的地名门牌,究竟如何念,难倒了不少网友。这些晒出的图片中都是一些老地名牌。经过一番联系约访,在其经营的小码头街43号店铺里,记者见到了“镇江路上”本人。

他姓王,因为求学,最终与镇江结缘,并且一直对镇江地域文化颇感兴趣。据王先生介绍,收集收藏老地名牌也是最近一年的事。近年来城市拆迁改造铺天盖地,他时不时会见证一个个老街巷从古朴沧桑突然归于废墟一片。感伤于这些地名的渐渐消逝,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老地名门牌。他说,由于经常穿梭在老街巷中,或许出于对拆迁人员的不信任,许多老街坊看到他,防贼似的总是报以警惕的眼光。闲聊之后打消了戒备心一切就好办了,“有些门牌是准备动迁的居民送的,有些是花了七八元钱买下的,也有一些因门牌更换遗弃后捡的。”

记者现场看到,他收集的门牌数量有好几十块,最大的门牌润州山路6号4幢,长约40厘米,更普通的则是那种背后带搪瓷的,这些蓝底白字的门牌历经岁月风雨,剥蚀得比较厉害,边沿一些蓝漆已经掉落。

怎么想起收集地名门牌?王先生说,虽然这些门牌在别人的眼里都是一块块冰冷的铁皮而已,但在他眼里,这些地名门牌却留存着镇江历史文化的余温,“像铁路巷就得名于镇江最早一条铁路。再比如,钓鱼巷因为最近大西路改造,也拆除了一大批,而民主街也拆得也差不多了,只剩下一家老宴春苦苦坚持。这些都是镇江历史文化的积淀,就让它这么消逝了,感觉很可惜。”

遗憾不已 错过五六百斤地名门牌

老地名消逝的速度量化以后,数字着实惊人。收集门牌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此前自己到过一家废品收购站,请人帮忙收购一些地名牌。一段时间后再次造访,收购站摊主告知其之前刚收了一批地名门牌足有五六百斤,因王先生没有留下电话,无法联系后全部卖出去了。听到这个数字,痛心之余,也令王先生至今想来还遗憾不已。

年逾古稀的吕敬德老先生家住会莲庵街,紧邻大西路,在此生活了一辈子。他见证了许多老地名的消失。周遭鳞次栉比的大楼蹿升的同时,许多老地名成为他永久的回忆,曾经的拖板桥老巷如今也只剩下一座残桥供人凭吊。近年来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势如破竹,而他这两年尤其关注自己所在的片区会不会拆,会不会就此告别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年逾八旬的地名专家柳伯书说,一个个老地名背后其实包含着一段段故事或史实,可谓我们这座城市文化传统的活化石。借由这个古朴的名称,我们可以重温历史。像消失的黄花亭就是京口的一个古驿站,仔细深究背后可以发掘出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

对于老地名的消失,他感慨之余也认为,这背后缘于商业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我们的视线中,一些传统街区在改造旧街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老地名被毫不留情地摧毁。取而代之的是西化洋派的时尚居住小区的名字,这背后有利益的现实考量,更有社会的浮躁与冲动,结果却是忽略了城市文化传统以及文化肌理的传承接续。

保护传统 复活地名准备树碑立传

而在文保专家看来,毁掉了这些老街巷,老地名的湮没,其实就是在割裂历史文化的联系。毕竟通过观察一个个具体而微街巷的分布,老地名的传承可以极大方便后世研究整个城市格局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脉动。而柳老也认为,地名保护牵涉到多个部门,不仅仅民政部门,住建、园林、旅游等责无旁贷。当务之急是,要把消失的老地名特别是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老地名进行统计和备案。在经过归纳和整理后,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老地名,不仅仅作为历史档案存档,还要尽量在新建街道中使用;确实无法重新使用的,可以通过在原址立碑等方式,对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典故介绍。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有关负责人则说已经注意到网上的信息,“我们已经要求下面在拆迁时,对拆卸下来的地名牌不能随意丢弃,尽量交上来好好保存。”说完,她取出了刚收上来的几块老地名牌。随着这几年镇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改建使得一批地名不断消亡,民政部门也在持续抓紧对老地名的保护。

为增加市民、居民的归属感、亲切感,工作人员陆续在拆迁安置小区恢复余福里、西家湾等12个老地名;在马路拓宽改建中注重老地名、老建筑保护,启用复活了仁章路、宝塔路、万古一人路等8条道路名称,原址重建了王龙桥,移址复建了千秋桥,新、老虎踞桥并跨古运河畔,“为了留住老地名,最近的一个动作是,对我市‘最具历史价值的老地名’准备采取树碑立传的形式,在宣传的同时,做到保护与发展相融合,创新与传承相协调。”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