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餐桌到田头 溯源一粒新米的旅程

发布时间:2014-11-06 23:5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春华秋实,丰收的田野里满目金黄。8点半光景,刺眼的太阳已把朝露晒干,71岁的朱罗照在他300多亩的稻田里开始收稻。自11月1日开镰截至11月6日,他家的久保田收割机已经“跑”完15亩地,藏在饱满稻穗中的新米经过脱粒、脱壳、除糠等过程,带着鲜香清新面市。

    朱罗照家住丹徒区荣炳盐资源管委会曙光村南庄,19岁起开始务农种稻。他是当地种粮大户。去年起,他的300多亩稻田被省农委、省财政厅列入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进行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推广。在农技推广员的指导下,朱罗照陆续实施了超级稻超高产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稻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

    正是稻子成熟季节,一粒新米是怎样从田头走上餐桌的?这可不似“瓜熟蒂落”那般简单,稻米要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才能装进市民米袋子。农民先要趁晴天用收割机割下稻子,再平摊晾晒几天,之后集中将稻谷储存在仓库。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用机器碾米,分装入袋,带着热烘烘温度的新米就这样进入了流通领域。

    吃在当地、吃个新鲜,市民纷纷到乡下田头买米。市民蔡先生11月6日开车找到朱罗照,帮亲朋好友团购新米。“曾经看到媒体上曝光不良商贩为求卖相,把米抛光、打蜡,吃了肯定不好。而这种农民自种稻子,用碾米机碾出来的米,看上去颜色不透亮,但营养成分流失得少,令人放心。”蔡先生说。

    来自市农委初步测算的数据,今年我市秋粮的总产量可达85.7万吨,水稻单产将达620公斤。朱罗照的南粳9108、武运粳30号、苏815等品种也都取得不俗的表现。最高亩产达700公斤,一般亩产也在650公斤左右。他告诉记者:“自古以来,丹徒宝堰好土好水出好米。今年老天爷挺帮忙的,我的防治病虫害也抓得不错。国庆节前后连续晴好天气,让水稻灌浆很好,颗粒饱满。今年的新米口感品质应该会不错。”

    溯源一粒米,更得追到初夏时节起,下秧、上水、施肥、治虫等多少位农民、难以计量的日夜辛劳,才等到眼下深秋时分的收成。米糠夹在发间、风霜刻在脸上的朱罗照们已然苍老,而如今愿意继续从事农事的年轻人是那么稀少,这又成为欣喜收获中或多或少的遗憾。(记者 翟进)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