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镇江丁卯马迹山遗址抢救性发掘近尾声
服务于丁卯桥高架建设,未来有可能被夷为平地,网友建议能保留改造

发布时间:2014-09-25 03:2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站在运河广场斜对面,丁卯桥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沿线小区绵延起伏,现代都市的喧嚣时时响彻耳际。然而,你绝不会想到,在此起彼伏的楼栋背后,如同与世隔绝一般,一座几千年前的台形遗址静卧在围墙封闭的土坡之上。

这便是被誉为汇聚了整个湖熟文化(编者注:湖熟文化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史前文化,与“河姆渡文化”齐名,遗址分布主要在南京、镇江以及太湖流域,其存在时间相当于商朝、周朝。)的丁卯马迹山遗址。经过长达半年左右的发掘,这项考古工作已接近尾声。

值得注意的是,时隔三十余年后再度发掘马迹山遗址,乃是为备受关注的丁卯桥路高架项目所做的前期必要准备。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并证实,该处遗址所在方位,恰是未来丁卯桥路高架与五凤口高架的接合处。

现场:20个坑发掘即将结束

虽然紧贴马路边,但位于运河广场斜对面的马迹山遗址其实很不起眼。从神龙花苑小区外围西侧与一处挡墙的巷道中进入,蜿蜒绕过一栋住宅楼,沿着西边的土坡拾级而上,穿过一片菜地后,最终呈现于眼前的则是一个上百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它地处一处六七米高的土坡上,被一圈围墙和石挡墙包围,在周边树木的掩映下极为隐蔽。从都市喧嚣的街头,仅步行几分钟时间,突然进入到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先民们生活过的遗址现场,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遗址现场入口两侧,有市文物局设置的两块白底红字的小木牌,上面写着“考古重地,闲人免进”、“坑深危险,请勿靠近”。现场依次有20个四四方方的坑,每个坑有两三米深,不少工人忙于发掘,有的蹲在坑下用一种特制的小锄头挖掘,有的等着将挖掘出的土块抬出去。记者在现场看到,有工人从泥土中挖出一个类似碗状的陶器,不过边沿有一处缺口。

不少坑道里还有几天前下雨留下的积水,坑与坑之间的走道用塑料布盖着,上面压着一块块砖头。现场工人师傅告诉记者,放置塑料布主要是防止走道被雨水浸湿冲刷后坍塌。

这项挖掘工作从今年三四月份就已开始,最多时有三四十人同时在挖掘,“目前已经进入尾声,每天只是零星几个人,听说这个月底挖掘就要结束了”。

动因:服务于丁卯桥高架项目

这已经是时隔34年,考古人员对马迹山遗址实施的第二次深度发掘。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发现丁卯马迹山遗址。为配合当时的丹徒县施工建设,1980年3月,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马迹山进行了小面积发掘。1983年,市博物馆考古专家肖梦龙在当年的《文物》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马迹山遗址的发掘报告。

报告称,该遗址北距戴家巷60米,时代为商周时期,遗址原为椭圆形土墩,凸出地面约7米,顶部平坦,属于宁镇一带湖熟文化常见的台形遗址。湖熟文化是因1951年最先发现于我省江宁县湖熟镇而得名,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代。马迹山发掘出土的文物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铖、石犁等计140余件;陶器有夹砂陶鬲、甗、盆;泥质陶罐、钵、鼎、纺轮,几何印纺硬陶罐、瓿、原始瓷豆等计68件;陶片计780件。另有青铜器2件,铜炼渣1块。

近期马迹山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即将结束。记者就此联系了市博物馆参与考古工作的多位人士,对方均三缄其口不愿置评。不过此次对马迹山的考古发掘,动因同三十多年前一样,也是服务于施工需要。

曾到现场走访过的网友“华夏”告诉记者,马迹山遗址发掘主要服务于未来丁卯桥路高架项目。由于该处遗址并不是墓葬,因此出土文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富,大多局限于石器、陶器之类,“听说丁卯桥路高架要从这边走,所以才有了这次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以后,服务于建设开发需要,马迹山遗址未来极有可能被夷为平地。

“华夏”称,丁卯一带文化遗址其实非常欠缺,此前经历几次河道施工及改造,历史追溯到东晋时期的丁卯桥就屡遭破坏,如今也仅剩几块残石而已。“马迹山这么宝贵的人类遗址,如果被推成平地未免太可惜了,这个土坡平整一下,环境稍加改造就可以做成一个小型的文化遗址公园。”

【相关新闻】

丁卯桥高架项目年内实施可能性不大 进展缓慢,仍在设计阶段

此次丁卯马迹山考古发掘,与未来实施的丁卯桥路高架项目息息相关。丁卯桥路高架从左湖立交一路向西接五凤口高架,全长5公里。而丁卯桥高架与五凤口高架的接合处就在马迹山发掘现场附近,具体位于现已人去楼空、尚未推倒的嘉怡苑小区。不过该小区仍有部分门面房还未完成征收。这也意味着丁卯桥路高架项目近期无法实施。

从今年正月十五开始,丁卯桥路高架项目地质勘察就已开始。马路中间出现了一个个耸立的钻机,它们置身于繁忙的车流中,轰隆作响的开钻声也引起了当时不少过往司机的注意。较之于快速推进的五凤口高架项目,丁卯桥高架项目在勘察结束后,除了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孔,该项目迅速归于沉寂。

近期有市民询问丁卯桥高架项目进展时,市交通运输局网络发言人在线答复:“丁卯桥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报请市政府再次明确建设主体、资金筹措和建设模式。项目进展情况,我们会及时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报道。”

根据今年城建计划,丁卯桥路高架项目的目标是启动。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消息,该项目立项、可研已批复,目前已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初步设计。受资金瓶颈制约,丁卯桥高架项目今年年内正式实施的希望不大。(记者 陈志奎)

【新闻链接】

镇江还有一座马迹山 位于丹徒黄墟,系道教福地,但命运多舛亟待保护

如果不加限定词单纯提马迹山,很多人会张冠李戴。其实,除了丁卯这一处马迹山文化遗址,我市还有一处马迹山,此山位于丹徒黄墟,山高138米。

记者请教了多名文保专家,均无法得知丁卯马迹山山名来由。不过丹徒黄墟的这座马迹山,山名来历却有多个版本。据说大禹治水的时候,骑马上山观察水情,在山上留下了马蹄印,故此山称为马迹山。而另一个得名的版本则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此征战,战马在此山上留下了脚印。

“福地称居四十九,青童马迹至今垂。洞庭已自毛苌返,知达华阳又阿谁。”这首诗乃是乾隆1762年南巡镇江、游览丹徒道教圣地紫府观后所作。根据元《至顺镇江志》记载,马迹山属东海青童君管辖,为东海道君参白马老君传授相骨经之所。因此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马迹山被列为第四十九福地。

马迹山山势蜿蜒走势如龙,山上紫府观已复建,另外此山还有一座禹王庙,门前银杏树如倒立的笤帚。近年来,此山也成为我市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探访的重要一站。不过作为道教福地的马迹山却命运多舛。由于周边采石厂开膛破肚,山体遍体鳞伤。对马迹山的担忧一直萦绕在市民心头,“马迹山照这个速度开挖下去估计几年后就消失了,一座有历史的山形成是困难的,要想毁却快得很!”

去年相关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采石现象才有所遏制。去年,国家级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马迹山废弃宕口整治也被提上议事日程。由于马迹山山石极富特色,乃是最古老的岩石——斧劈石。为此有热心人士希望能在马迹山成立地质博物馆,以利于对该山进行研究和保护。(记者 陈志奎)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耿业宏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