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A5 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晒图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一则倡议延续19年“特殊帮教情”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则倡议延续19年“特殊帮教情”
爱心人士倾情关怀15名浪子回归社会
  骆焱在镇江监狱中与董某交流的情景。(资料图片) 解西辉 摄

  近日,49岁的中年汉子董某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镇江,专程探望了被称为“镇江张海迪”的社会志愿者骆焱,谁能想到,从镇江监狱出狱仅4年,董某的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他精神饱满,带着27岁的娇妻与爱女,还有着一份稳定而收入丰厚的工作,董某表示,是骆大姐的关怀让他重获新生。

  骆焱告诉记者,她与董某结识,缘于19年前她看到了镇江日报上刊登的一则倡议,她也成为首批“监外思想教育辅导员”中的一员。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当年与社会爱心人士结对的15名服刑人员均已刑满出狱,而且他们中无一人重新犯罪,有了安定的生活。

  特殊帮教使浪子重塑新生

  “如果没有骆大姐这么多年的关心,我就不会有如今的幸福生活。”董某激动地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扬州,9岁时父母相继因病去世,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后来曾被养父收养,但随着养父再婚,董某不得不离家踏上社会,很快因犯盗窃罪,被判刑4年,刑满后不久,他又再次盗窃,因涉案金额巨大,他被判无期徒刑,并在镇江监狱服刑。董某表示,他那时才27岁,想到那么漫长的服刑期,他消极改造,直至1996年他与骆焱结对。

  董某告诉记者,他记得那是一个中秋节,骆焱坐在轮椅上,由两名大学生志愿者推进了监狱特设的“一帮一”社会帮教活动结对子仪式现场。骆焱与董某第一次见面了。骆焱告诉记者:“我第一次见到他,觉得他本质上并不坏,他就像一个小弟坐在我对面,我跟他说了很多话。”董某则表示:“第一眼看到她我震惊了,都残疾成这样了还来帮助我。说实话我挺同情她,虽然我在坐牢,但她比我更可怜。”

  两人结对帮扶活动正常展开后,监狱定期安排骆焱与董某面对面帮教,骆焱的个人奋斗历程深深地感染着董某,虽然骆焱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每次到监狱看望董某都会为他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英语教材、磁带等,鼓励他好好学习。

  在骆焱的帮助下董某积极改造,多次获得监狱表扬和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前后三次获得减刑。2011年4月15日,董某出狱这天,骆焱亲自来监狱为他送行,这时董某热泪盈眶,对骆焱说道,他以后决不再做违法的事,自食其力,决不辜负骆大姐的希望。董某回到家乡后,在一家福利企业工作。董某称,出狱那段时间,骆大姐几乎天天打电话,这使他倍感温暖,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信心。

  后来董某结识了当地福利院小他22岁的孤女小党,两人相识不到半年就领取了结婚证,2012年11月,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如今女儿已经3岁了,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董某表示,是骆大姐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老照片牵出更多感人故事

  记者了解到,董某是15名结对帮教服刑人员中最后一名刑满出狱的,那其他的服刑人员以及当年参与帮教的那些社会爱心志愿者情况如何,记者赶赴镇江监狱了解情况,监狱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是省镇江监狱建立80周年,监狱正在收集整理一批史料和老照片。

  经过查阅,记者发现一组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其中一张题为“荒芜心田泛新绿”的老照片特别引人注目,照片由镇江日报记者曹海滨拍摄,发表于1997年3月8日(农历正月三十)《法制日报》“天平”版。老照片中,杨淑志大妈、周春发指导员与他们的帮教对象吴某在同唱歌曲《浪子回头金不换》。

  监狱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张老照片正是当年帮教活动的一个缩影,其主题正是“一帮一”社会帮教活动开始的一次联欢会,老照片的左边是杨淑志大妈,她当时是健康路第一居委会的主任;最右边是周春发,为驻镇高炮旅指挥二连政治指导员,他是军民共建单位的代表,位于中间的则是监狱服刑人员吴某。

  记者了解到,1996年8月27日,在日报记者贾又敏、张翀煜的策划下,《镇江日报》刊登一条倡议,镇江监狱与镇江日报呼吁社会人士奉献一颗爱心,和监狱民警一道开展“一帮一”社会帮教活动,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引导教育罪犯,将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入选的社会志愿者将被聘为“镇江监狱外思想教育辅导员”。

  监狱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开展这一活动的原因是,当时监狱服刑人员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青少年犯罪比例大幅增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犯罪成为特点,为了挽救这些失足的年轻人,监狱丰富教改模式,首次引进监外人员参与罪犯改造工作,在当时实属创新之举。

  这一活动在我市首次举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一周,就有60多人报名,首批“监外思想教育辅导员”里有:省市劳动模范新闻工作者贾又敏;“镇江张海迪”骆焱;我市“义务交警”、镇江二中教师朱同;丹徒区法院退休院长许可;“老民政”田雨时等。京口区健康路街办推荐了两个“军民共建对子”、三个居委会的热心人士参加活动。

  难忘帮教情促进浪子回归

  发出倡议的次月,镇江监狱举行帮教结对仪式,我市社会各界30多位爱心人士与15名青年失足者结成“一帮一”帮教对子,当时镇江日报、江苏工人报、人民日报等相继对此作了报道,称该新举措“谱写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造罪犯的新篇章”。

  作为军民共建对子——山门口居委会、高炮旅警调排的代表,当时已78岁的“全国拥军模范”袁雯老妈妈登台发言:“我们一定尽微薄之力,用热心、诚心、爱心,唤起失足者的良知,帮助他们转变,促使他们新生,成为有用之才。”老人深情地呼唤青年失足者重新做人。

  从此之后,便是长年累月的坚持,社会人士通过书信以及不定期的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教育引导帮教对象,每逢中秋、国庆、春节,他们更是不约而同地前来探望,给失足者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温暖,直至2011年4月15日,与“镇江张海迪”骆焱结对的董某,最后一个出狱,时间已经整整跨度了15年,这个数字也巧合了当年结成的15个帮教对子。

  记者了解到,这一帮教活动被评为1996年“镇江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候选十佳新事”。光阴荏苒,时至今日,当年的失足青年如今已成为中年人,他们早已重获新生,成家立业,过着安定的生活。当年的帮教对象李某回到老家河南办起了一个养猪场,帮教对象丁某在安徽老家开办了一家饭店,生活十分红火。如今在盐城企业当保安的帮教对象陆某表示,虽然出狱后的生活经历了种种挫折,但想到曾经在狱中爱心人士那些年的倾情帮教,依然心里暖暖的,生活再难也绝不走“回头路”。

  如今监外思想教育辅导员也一个个变老,有的已离开了人世。据健康路街办原民政助理、退休干部王翠红介绍,老照片的主人公杨淑志大妈于2007年去世,享年约70岁;周春发指导员后任高炮旅副政委,之后调任无锡某部队任政委;而帮教对象吴某不忘教诲,走好人生路,经过艰辛努力,创办了一家公司,如今事业红红火火。

  街道当年推荐参加帮教活动的火坛楼巷居委会老主任张宇珍、山门口居委会主任张学珍都年已七旬,正东路居委会老主任蒋君辉今年97岁,身体硬朗。虽然时间过去近20年,当年的志愿者仍与曾经的失足青年保持着联系,那段帮教真情永远留存在心中。

  (解西辉  沈湘伟  吕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