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版:B6 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我们共享这绝对的自由
寻找最美的自我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7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共享这绝对的自由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

  □ 林颐

  伊雷娜·弗兰是法国历史学家、作家,擅长历史题材小说,2010年获得法国文化部奖章。作为世界女性经济与社会论坛的创立者之一,弗兰的目光近年来锁定西蒙娜·德·波伏瓦。斯人已去,传说犹在。《恋爱中的波伏瓦》诉说波伏瓦的爱情故事。

  波伏瓦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各类社会运动的高峰期。制度藩篱和道德禁忌不断被打破,人们希望对生活做出更自由的选择。正是在此背景下,波伏瓦成为20世纪女性运动的旗手、存在主义的教母,关于她和萨特的契约伴侣关系,以及其他男男女女的复杂纠葛,早已纷纷扰扰了大半个世纪。除了萨特之外,波伏瓦生命中还有一位重要男性——美国作家纳尔逊·艾格林。到底哪个是真爱?萨特,还是纳尔逊?这真是一个难题。

  弗兰想了一个策略,她把波伏瓦一分为二,让理性的“海狸”(萨特对波伏瓦的专有昵称)归于萨特,而感性的西蒙娜则属于纳尔逊。“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可到底是什么事呢?”小说开篇就预埋了命定的相遇,随后两条线齐头并进,互不相识的男女因为共有的一些朋友,生活圈快速接近,直到在咖啡馆里会晤,纳尔逊带着波伏瓦穿梭于芝加哥的小巷、低等的贫民区娱乐场所,波伏瓦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她的勇气和女性魅力,《廊桥遗梦》般的相处时光,《廊桥遗梦》般的分手时刻。一段爱情水到渠成,并顺理成章地得以铺展。

  弗兰以她生动的笔触,还原了一个恋爱中的波伏瓦,让我们窥见了波伏瓦温柔细腻的一面。波伏瓦与纳尔逊相识于1947年,波伏瓦访问美国期间,两人相识相爱,波伏瓦返回法国之后,两人仍保持长达17年之久的联系,有过几次见面,主要通过书信的方式传达思念。波伏瓦写下的300多封信件后来结集为《越洋情书》。鸿雁往来,深情款款,波伏瓦还将纳尔逊当年赠予的戒指带进了坟墓。现实与小说交错,既是历史,又是小说,可见其在史料基础上有所虚构。毕竟很多细节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弗兰通过想象描绘的波伏瓦,符合《越洋情书》里的形象,且喜且忧,热烈奔放,毫无顾忌地投身于爱欲情焰。

  弗兰所采用的两分法让她得以去除繁枝冗节,波伏瓦和纳尔逊之间的爱情显得简单而纯粹。但是,小说的缺陷也恰恰在于两分法。作为不畏世俗的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将婚姻视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波伏瓦与萨特的契约关系,无疑也是带有这种先锋性质的社会实验。萨特曾经提出过结婚的意愿,而波伏瓦却意志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单身身份,波伏瓦离开纳尔逊也是同样的理由。“我们共享这绝对的自由”,波伏瓦对萨特所说的这句话,是一种最适合波伏瓦的爱的方式,无论是面对萨特,还是面对纳尔逊!

  在本书作者的笔下,波伏瓦因为萨特热恋多洛雷斯而妒火中烧,她以乱糟糟的男女、女女关系寻求解脱,而纳尔逊就是她的一场救赎。如同平面上的复杂多边形可以被分割成各种形状的图形,我们本来可以看到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呈现出的人性的挣扎、对社会既成规则的追问、对不可知未来的求索等等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本书主要还是两个点,波伏瓦和纳尔逊,构成的一条线。萨特和多洛雷斯,还有其他人都显得面目模糊,可有可无。

  波伏瓦和纳尔逊之间并非仅止于谈情说爱,《越洋情书》里还有很多谈文学、谈艺术、谈哲学、谈政治、谈时事的内容,既有对情人的无赖撒娇、浓情欢爱,也有独立自由的思想见解,挥斥方遒的波伏瓦必定容光四射。这个内心丰富、头脑敏锐的女性,充满了无可抵挡的魅力。很可惜,本书花了太多力气在男女的爱情游戏上,如果能多点笔墨谈谈波伏瓦这一趟美国行,并由此延伸至波伏瓦学术的成就,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更立体的波伏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