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A6 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发布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暑假到,儿童溺水事故进入多发期
图片新闻
连日大雨
引发成年人“学游泳”热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7月1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假到,儿童溺水事故进入多发期
专业人士提醒:一旦孩子溺水应科学施救

  今天,我市各大中小学进入暑期,随着外出、涉水机会的增多,儿童溺水事故也进入多发期。市120急救中心提醒,每年暑期都是儿童溺水高发期,仅去年,就有数名儿童溺水身亡,家长务必要绷紧“安全弦”,叮嘱孩子不要进入野塘、水库等水域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6宗溺水报警,多数为儿童

  暑期,不少孩子会将游泳作为首选,由此引发的意外事故也逐渐多起来。记者从市120急救中心了解到,仅去年7月、8月,该急救中心就接到6宗溺水报警,多数为儿童,其中数人溺亡。

  “按照往年情况来看,每年7月、8月都是溺水高峰期,几乎每个暑期都会有孩子因为游泳溺水被送来抢救。”市一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王鹏表示,这些溺水事故通常发生在村镇无人看管水域,溺水的孩子多为中小学生,由于暑期家长上班,不少孩子的安全监管呈真空状态,所以发生意外频率较高。

  市体育馆馆长张爱民告诉记者,每年暑期,都会有不少学生前来游泳,陪同的家长有的是将孩子送到后就离开,也有的只关注孩子在入水后是否会有过于激烈的反应,全程陪伴并关注孩子的家长并不多。在市游泳馆的50米泳道四周,安排有8至10名救生员不停巡视,负责场内游泳者的安全,“在正规游泳馆,基本不会出大事故,通常发现异常后,无论游泳者是否求救,救生员都会下水查探,避免溺水发生。”

  张爱民提醒,孩子游泳,除了要选择有专业救生员的正规游泳场所外,最好也要有家长陪同,在其监护下,携带救生圈,在浅水区游泳,如遇脚抽筋等情况不要拼命挣扎,要保持冷静,并第一时间向救生员求救。

  “无声溺水”夺命悄无声息

  人在落水后通常会四肢齐用扑腾水面,或者大声喊叫,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然而,最近,一篇《几乎所有父母不知道的孩子溺水迹象》的帖子在网上被频频转发,引起不少家长关注。

  帖子称,孩子溺水很多时候是直立在水中安静地死去,而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会挣扎、呼叫,或平躺、俯卧在水中。有的大人因为认知有误差,甚至孩子就在身边命垂一线,却浑然不知,错过了救援时间。

  孩子头伸出水面,眼睛睁着,嘴巴还会时上时下,这种情况怎么会是溺水呢?

  对于帖子所称情况,王鹏解释,当出现“无声溺水”时,孩子应该已经呛了水,并导致大脑缺氧,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游泳者在水中遇到突发情况,会大声呼救、扑水,这样很容易口鼻进水,一旦水呛入肺部,就会发生窒息。尤其是游泳技巧还不够熟练的孩子,呛水后会自发屏气,再加上心理和肌肉紧张,无力扑腾,身体就会启动溺水本能反应,有些溺水者往往会身体上浮,头部和嘴巴本能地露出水面想要呼吸,很容易给人造成安全假象,殊不知,此时溺水者已经无法呼吸和呼救了,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安静地直立在水中,大声询问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未有回应,一定要马上将其带离泳池”。

  “倒水”时间别超过30秒

  “溺水者上岸后,施救工作才进行一半,若此时落水者已经呛水,应即刻进行‘倒水’。”王鹏说,“正确的‘倒水’方法是先将溺水者放在平坦的地方,迅速清除口鼻中的污物后,使其头朝下、背朝上进行倒水,同时检查是否还有呼吸和心跳。”王鹏还提醒,因为心肺复苏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因此,千万不要在“倒水”上花费过长时间,最多30秒,如溺水者呼吸、心跳停止,应该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术。

  市120急救中心医务科副科长吴敏称,除了第一时间拨打“120”,还应在急救人员赶来的时间里,让病人保持平躺,然后对其使用心肺复苏术展开施救。“施救者十指相扣,双手掌根同方向重叠,左手掌面紧贴按压部位,双手绷直,用上半身力量在患者胸部正中进行用力持续的按压,按压力度以5厘米深为佳,频率达到每分钟至少100次。随后,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约1秒钟,松开患者鼻子约1秒钟,中间不要停顿”。

  居家安全也得多留心

  记者从我市多家医院急诊科了解到,除了溺水,高空坠落、烫伤、触电等意外事故在暑期也比较多见。

  “年幼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即使是在家中,也会因为拿铁丝捅电源插孔、玩打火机、攀高等造成各种意外伤害。”王鹏说,因此,家长务必要加强监管和防范,尤其是对家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居家物品摆放更应留心。

  王鹏建议家长,要将尖锐物品、消毒剂等放置于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对于有棱角的家具应采取包裹等保护措施,电源插孔最好加盖,飘窗周围不要摆放可以攀爬的物品,以免孩子翻身爬出。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普及一些安全和急救知识,比如不要随意开煤气,不用湿手摸开关,以及各种急救号码等。(杨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