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时代被人遗忘的佳人-镇江金山网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逛街  >   热点推荐

默片时代被人遗忘的佳人

发布时间:2009-02-26 16:43  来源:和讯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默片时代被人遗忘的佳人

  清纯,依然是清纯!

  提文:在20世纪初,正面的女性形象依然与“端庄的”、“柔弱的”,“善良的”,“无辜的”以及“贤惠的”等等与传统女性审美相关的关键词紧密相连,延续着男性视角中对女性的期望。

  在传统道德继续影响着女性审美规范的同时,在默片发展的黄金时代另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一战的爆发也推动着银幕女性形象的转变,战争无一例外地将女性塑造成坚实的圣女形象,将最温暖最理想化的审美附加到女性身上,上流社会的女性尽力把自己打扮成一副修女或是圣母的妆容。

默片时代被人遗忘的佳人

  从1910年到1920年这十年间,鲜艳的妆容成为成熟、妩媚、妖冶等形象气质的符号,然而流行趋势却向自然妆靠拢。那时女人们的妆容仅仅限于涂上口红,以及在眼帘上涂些凡士林油膏。而为了凸显自然纯美的气质,美白风潮大行其道。1910年,在拍短片处女作《歹徒的宝贝》时,玛丽•璧克馥(Mary Pickford)为了表现角色身上的病容与柔弱特地往自己的脸上多扑了些白粉。结果她聪明的举动不仅让导演青眼有加,且纯洁柔弱的形象虏获大批观众的芳心。

  受战争影响,在一战期间,男人们更青睐像玛丽•璧克馥这样看上去纯洁无暇的女性,希望在后方有像她一样贞洁的妻子和爱人。社会主流的审美趣味折射在银幕上,结果是尽管有着雍容性感的格罗里亚•斯旺森、充满妖姬般诱惑的蒂达•巴拉(Theda Bara)等一批女星,但和玛丽•璧克馥同样具有少女气质的丽莲•吉什、安妮塔•佩姬等一批女性成为男人的梦中情人和女人的行为标榜,构成这段时间银幕形象最主流的女性情调。

  这股标榜清纯的潮流一直持续到战后20年代,进入颓废放纵的“爵士时代”,才被任性挑逗的“爵士娃娃”形象所逐渐取代,然而此时有声片已经出现,银幕的领导权开始了划时代的更新罔替。然而,即使在有声片已经基本全盘占据银幕的30年代,像卓别林等一批默片导演依然发出了最后的光芒,在《城市之光》等一批无声电影中,人们看到的还是默片黄金时期那清纯惹人恋爱的女孩们。直到今天,默片时期的女伶们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经典印象依然是白色的面庞和水样的眼睛。

(作者:  责任编辑:孙慈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