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清明插柳与折柳赠别

发布时间:2015-04-04 08: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插柳,是慎终追远;折柳赠别,则是离情难舍,两者“情景”完全不同,但都是隐含“忧思”。前者是忧思亲人已逝,难忘恩情;后者是忧思远行亲友,留恋不舍。

传说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一直追随其左右,同甘共苦,献谋献策,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介子推功不可没。不久,重耳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大封功臣,独不见介子推,深以为异。事后方知介子推偕其老母,已隐居绵山,不想再问国事。

晋文公心焦,立命大批官兵赴绵山寻觅,终无所获,没有办法,晋文公再命官兵火烧绵山,希望逼介子推出山受封,但事与愿违,介子推与其老母,竟抱住一颗柳树被烧死了。

晋文公哀伤若绝,颁旨全国举哀吊祭,而介子推烧死绵山这一天,正是清明。

次年清明,晋文公率文武官员去绵山祭奠介子推,竟发现那棵烧死的柳树复活了,千条嫩丝,随风飞舞,晋文公随手折下柳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文武官员见了,群起效尤,也都学着折柳插头,由此而演变成清明插柳的习俗。直到今日,民间还有“清明插柳于门口”和“儿童戴柳为冠”的古风旧俗,弥足珍贵。

至于折柳赠别,又称“灞桥送别”,许多诗文、戏剧,都有记述和演出。传说在战国时,秦大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相送,预祝早日凯旋而归,时值暮春,翠柳低垂,迎风飘展,父老们折下柳枝,插在将士们的盔甲上,以示“吉祥平安”。

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遂成为“送行”的固定仪式,秦统一六国后,乃定为全国性的习俗。今日流行之“送花”赠别,也许与此习俗有关。

但从李白的《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和崔湜的《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戌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来看折柳送别,并不限于亲友远行饯别,也有表达怀念远行亲友之情的意思。

据学者研究,“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折柳”,即是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不管是送别亲友远行,或是怀念远方亲友,其意都是一样:“留恋不舍”。《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是这种谐音文化的表现。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屠焕平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