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鱼龙舞,闹元宵

发布时间:2015-03-06 10:1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真实地道出了唐时元宵节的盛况,一句“三百内人连袖舞”,更是写活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红火意境。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古时,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此日人们要挂灯、赏灯以示欢庆,故又称“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元宵节起源于秦汉,秦末即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汉文帝时正式颁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风俗众多,绚丽缤纷:吃元宵、看花灯、舞龙灯、耍社火、闹元宵等。吃元宵一俗可谓源远流长。宋时,民间即流行一种正月十五吃“浮元子”的习俗,这种食品即是后来的“元宵”。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元宵的做法、吃法更加丰富多彩,仅馅就有豆沙、山楂、枣泥、五仁、玫瑰、芝麻等数十种之多,食法也有煮、煎、蒸、炸等多种。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月满圆、人团圆”。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唱道:“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元宵节赏灯之俗一说始于汉文帝。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平息了吕氏家族叛乱,为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汉文帝颁旨大庆,于是,街衢之上张灯结彩,犹如灯的海洋;一说始于东汉明帝。明帝崇尚佛法,闻说僧人有正月十五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之俗,便下令上元之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这种礼佛仪式其后逐渐传入民间。唐玄宗时,赏灯之俗更为壮观,“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宋代赏灯活动愈加热闹,赏灯活动持续五天,“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代赏灯活动要持续十天,“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清代赏灯活动虽只三天,但盛况空前,并燃放烟花以助兴,清人董舜民《元夜踏灯》诗曰:“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一诗则是另一番景象:“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南宋时即已出现,在临安,人们纷纷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为节日增添了许多趣味。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如“走百病”——妇女们结伴而行于郊野或墙边,目的是祛病除灾。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将节日的氛围营造得越发浓郁了。

除此之外,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且已失传的民间活动,如“祭门、祭户”——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用以祭祀“门神”;“逐鼠”——养蚕人家熬粥,放在老鼠出没之地,诅咒老鼠偷吃蚕宝宝不得好死等。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刘 锴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