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逼婚标签下的底线失守

发布时间:2015-02-19 08:1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32岁的刘某在辽宁大连市开发区董家沟附近劫持一女子,要求对方跟他回家过年,做他的老婆。两个半小时后,警方成功将被劫持女子谭某解救。警方介绍,出于“逼婚”压力,刘某从一个月前就开始谋划劫持女性,给自己做老婆的想法。 (2月12日《新文化报》)

年终岁末,“逼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年龄边界、财富边界、学历边界、城乡边界建构起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不同的人在婚恋市场上具有截然不同的机会和待遇,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面临着婚恋困境。“逼婚”根源于父母角色期望和子女角色扮演之间的脱节和断裂,在父母的压力之下,年轻人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采取逃避态度少回家、不回家也好,租赁男女朋友“演戏”也罢,为了应对“逼婚”,一些年轻人无奈而艰辛地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绑女友回家过年”不仅逾越了法律规范和社会底线,也是对婚恋关系的切割和破坏,更是对 “父母心”的曲解和伤害,是价值观错乱下的多重迷失。 

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指出,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必须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父母帮孩子完成婚姻大事,揭示了中国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最重要职责,也就是维持血脉的延续。“逼婚”说到底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是“家庭本位”产物;对于父母“逼婚”,子女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化解,却不能“自说自话”甚至任性妄为。

“绑女回家过年”的本末倒置,是“只要一轻率,人就会犯糊涂”的产物。为了应付父母而“剑走偏锋”,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逼婚”属于家庭关系和婚恋话题,“绑女友回家过年”则属于社会关系和法律话题;价值错位的背后,是刘某缺乏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内心世界的结果。

有了血缘这根天然的社会联结纽带,子女只要和父母真诚沟通,“逼婚”的压力就可能缓解许多。许多年轻人不是不愿意找对象、结婚,而是面临着诸多阻碍和困难——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婚恋观念多样化的今天,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和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单身男女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婚恋商品化和市场化,使得婚姻进入的成本大为提高……只有打破信息不对称,父母才会理解子女“无人爱”、“娶不起”的爱与痛,才会少一些距离感和隔阂感。

超越“逼婚”标签,子女要多体谅“父母心”,父母要多理解子女的艰难和悲苦的婚恋生态;只有父母和子女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突破婚恋困境,“逼婚”才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朝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