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粮店旧话

发布时间:2014-09-05 08:1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粮店旧影

计划经济时期令人羡慕的城市户口有两样至关重要的证件:一是户口簿,二是居民粮油供应证。在计划经济时代,粮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有时甚至比钱还重要。那年代没有粮证就领不到粮油供应券,换不成粮票,即使有钱却买不到任何粮食及粮制品。在所有的票券中粮油券是最为金贵的。

起先买米打油就凭一本粮证。粮证上面载有与户口簿相吻合的人口信息以及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供应标准;接着是“粮油券发放记录”和“粮油供应记录”;末页注明“指定供应粮店”和编号。上面注明一家几口人,每人每月的定量,全家总共有多少计划粮。工人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劳动强度发放工种补助粮,从5-10多斤不等。总供应量中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粗粮,大米、秈米也有比例。由于每次购粮都得在粮证上记录,还要算出余额,有时也有笔误、涂改或出错,容易引起矛盾。所以不多久就改为月底到粮店领粮券,粮店的工作很细致,为每户都准备了一只信封,预先把粮油劵数好装入信封。居民到了粮店递上粮证和私章,工作人员在粮证上登记并盖上章,然后再对号入座找到信封,取出粮油劵当面点清。信封则可留着下一次再用。

那个年代,许多家庭因物质匮乏副食品供应不足肚里没油水,又正值小孩长身体特别能吃的时期,每月的定量都不够吃,往往不到月底就去领粮券,用下月的粮券买当月的粮食,寅吃卯粮。印制得并不考究的粮劵上有“镇江市粮油供应劵(市区)”的字样,说明“只限在本市区范围内购粮之用”。如需出差探亲,便需带上单位介绍信或证明,到粮店用粮劵兑换粮票。在省内可兑换省内粮票;到省外则须兑换全国粮票,每次外出之前都必须换好粮票。

镇江城区有十几家粮店。每家每户都划定在一个固定的粮店购买粮油。我家原先定点供应的是老新街粮店。就在中华路与老新街的拐角上。粮店是老式的民居。迎门一排木头柜台是购货的收款台。再往里面用窝摺圈起几个囤子,分门别类堆放大米、秈米;大木柜里盛放的是面粉;笆斗盛的是杂豆;还摆放着油桶、舀子、漏斗;大匾子里放的是水面,有大宽、中宽、小宽、细面等。到月底计划粮就不够了,居民更愿意买秈米。因秈米涨性要胜过大米而且熬饥,价钱又要比大米便宜一点,因此人口多、小孩多的家庭就舍不得顿顿吃大米了,吃秈米。

那时我常被大人支派去买米打油,身着白围裙、护袖的营业员为顾客称米、称面忙个不停。在柜台付完粮卡和钱还得依次排队。轮到你就把会计开的购货牌子交给营业员,只见他用白铁簸箕伸向米囤,能根据你购买的数量决定取多少,估计差不多了便放在磅上称,另一只手拿着小簸箕,多了去掉少了补。然后叫你将早准备好的米袋子撑在米斗下口,“20斤,口袋撑好啊!”说着一簸箕的米顺着一个长方形木漏斗的斜坡哗哗进入口袋,一粒米也不会落在外边。我再将米袋拎住顿顿,然后用小麻绳将袋口扎紧,扛起米袋回家去。面粉有精白面粉和普通面粉。精白面粉只有逢年过节才有供应。普通面粉的颜色要比精白面粉略深一点、粗一点。后来我才弄明白普通面粉只是比精白面粉少轧了一遍。普通面粉比白面粉的营养价值更加丰富。蒸出来的点心精白面粉仅是卖相好看,而普通面粉做的颜色要稍微黄些,但口感好吃起来更香。油的定量每人每月半斤,困难时期只有四两。而且供应的是棉籽油,颜色呈深棕色有沉淀物,冬天会冻住并有股子棉籽味口感较差,后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开始供应菜油、豆油。开始打油用的是舀子。有一斤、半斤、二两、一两的容量标准。营业员将舀子伸入油桶,然后向上一拎倒进插入漏斗的瓶中;随后通过技术革新改为液压。

每到深秋时分,粮店常常有山芋供应,妇女和孩子们提着菜篮、拿着口袋在粮店门前排起了长队,山芋堆得像小山样高,散发出一股泥土的气息,虽同为粮食,一斤粮券可买六斤山芋,因此买的人很多。山芋切成丁放点糖精烧山芋汤可作晚茶,还能煮山芋搭粥当顿饭,总之填饱肚皮为上,吃饱了才是硬道理。粮店里还有糯米、赤豆、绿豆、黄豆、水磨年糕等供应。每到逢年过节之前进入了销售旺季,买米打油的人络绎不绝,粮店门前都会排起长龙。

时过境迁,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对粮食更加敬畏和珍惜,由此真切地感到今天的日子真好。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于锡强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