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外籍客民入迁句容的四次高潮

发布时间:2014-08-18 08:0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句容现有人口60余万,其中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苏北等地客民后裔占绝大多数。客民入迁,形成了“土客杂居、南北交融”的地域人文特点,深深影响着句容的经济文化。一部句容移民史表明:外籍客民的迁入大大超过本土居民的迁出。就迁入而言,句容自西晋始有过四次高潮。

外籍客民入迁句容第一次高潮出现于两晋更替时期。西晋末年,北方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琅琊王司马睿带领大批官僚地方从下邳(今睢宁西北)逃到建邺(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他们的宗亲、乡亲、私人武装及幽、冀、青、并、燕、徐六州和淮北大批流民亦随之南下,集中居住于京口至广陵间。其中来自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郡的千余户客民,被安置在句容西北境宝华、黄梅一带,并在这里设置了琅琊乡。今黄梅镇有个叫“琅琊界“的村庄,就是那时侨置的琅琊乡与南徐州(镇江)的分界。

北宋末至南宋初,是客民入迁句容的第二次高潮。北宋末,因金兵屡屡南侵,迫使江北居民纷纷南迁,其中有一部分流寓句容。弘治《句容县志》载,南宋乾道年间,本地主户(即土著居民)25897户,外来客户2496户,到南宋景定年间,本地主户减少3527户,客户增加1500户,占户籍总数的17.8%。可见,本地主户在战乱中消减之多。

外籍客民入迁句容第三次高潮在清同治、光绪年间。这期间太平天国运动对句容人口影响最为严重。句容是太平军与清军拼杀的主战场,历时11年之久。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军,采用“欲拔根本,先剪枝叶”的残酷手段,大肆屠戮无辜百姓。此期间,句容又发生一场大瘟疫,战争与瘟疫,使句容人口锐减、田地大量荒芜,正如光绪《句容县志》所载:“咸丰丙辰、庚申两遭战火(指1856、1860年太平军攻占句容),遗黎不及十之二”“村野为之一空”。1864年天京陷落后,太平军约有三千人逃到句容垦荒务农;1867年,清廷为防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下令裁撤湘、淮、楚军在江南的下级军官及士兵,仅楚军就有八千人在句容安家落户;句容县政府(包括溧阳、溧水等县)战后到河南光山、罗山、商城、固始及湖北麻城、英山和皖北等地“出示招垦”,并辅之以“减免赋税”“借给耕牛种子”等优惠政策,鼓励客民来句务农垦荒。因此,便出现句容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高潮。

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是客民入迁句容的第四次高潮。形成此次高潮的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民族实业家在句容兴办农场、开发矿业,吸引了许多外来劳动力;二是苏北、皖北等地区在此期间连年灾荒,战事不断,为避饥荒和战乱,很多灾民举家南迁句容。

从祖籍构成看,外籍客民以河南、湖北人为主,其次是苏北、皖北人,再则有少量浙江温州、台州人。其入居区域是:河南、湖北客民多居住在句容南乡及茅山一带;苏北、皖北客民多居住在沿江、宝华、下蜀一带。

客民入迁影响句容,概括而言有四个方面。其一,语言的变化。大量客民涌入,使土著居民使用的古越语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北方方言与土著方言融合而成的江淮方言。其二,风俗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妇女衣着和姑娘嫁娶上。本地妇女腰间原多系裙带,客民迁入,自光绪后,句容妇女就不系腰裙了;本地姑娘出嫁后满月才归宁,而客民三日后即归宁,现句容姑娘出嫁一律三日后归宁省亲。其三,文化心理变化。北方客民大多豪爽旷达、热情好客,受其影响,本地人也多了粗犷剽悍的阳刚之气。本地居民对外来客户持平等态度,不“夜郎自大”。对不同文化能兼容包蓄,如佛道等几个教派能在句容和谐共存。审美心理上,能将北方客民豪爽旷达之美与南方人柔和细腻之美结合起来。新编《句容县志》称,句容现存的一些文艺剧种和形式,大多由客民传入,如“玩狮子”“玩花船”等,本地人在搞这些活动“喊采”时仍用客民方言,即为明证。其四,耕作季节的变化。光绪《句容县志》载:“往时插秧必至夏至,客民则在小满时已遍插矣。”可见,由于客民迁入,本地插秧时间提前了。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陶正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