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怀吴调公师

发布时间:2014-07-08 08:2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是吴调公先生诞辰100周年。笔者有幸两度亲聆恩师教诲,现写下一些片段,以表达缅怀之情。

1950年秋,笔者进入镇江师范学校,那时语文课没有现成教材,吴调公先生结合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课堂上向我们讲析了《白毛女》《李家庄的变迁》和《漳河水》等文学作品,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培育了我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随着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吴师在工作上更显示出认真热情、循循善诱的精神。我们一位同班同学在古稀之年写成反映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文学《风雨人生路》,其中回顾在镇师的生活时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老师吴调公,知识渊博,能教书,会写作,与学生关系很好……由于吴调公老师讲课内容扎实,用语生动,条理清晰,批作文细致,有集体讲评,有个别面批,并且重视正面鼓励,高纯林特别佩服他。高纯林的文章经常被表扬,有几次吴老师在他文章后面批的文字占两三页,着重正面引导、鼓励,又有重点地指出文章不足之处,本子上红红的,作为学生他能感受到老师的兴趣。他要做像吴老师这样的教师。中师毕业保送升高校时,高纯林的第一志愿便是中国语文。”高纯林1955年苏北师专毕业后一直在常州工作,最后在常州师范语文教研组组长岗位上退休。

1952年,吴调公奉调到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时院长为吴天石,中文系主任为徐铭延,调公同他们相处融洽,交谈愉快。吴师曾写文叙述了他们的一次沙龙:

有一次我上铭延同志家去,谈天说地中,触及了中外古今的文学。不知怎么谈到黄仲则的《两当轩诗集》。铭延同志的诗评是有卓见的,话不多,但却点在穴眼……谈着谈着,铭延同志拉开抽屉,找出纸笔,写下他旧作的两首七律,据说有一首写于杭州。刚一展卷,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了两当轩的浓郁的韵味……恰在此时,吴天石同志走进来,他是为了江苏师范的筹建工作来商谈一件事的。看到桌上的诗,拿过去读了两遍,兴味盎然,于是也参加了我们两当轩诗的漫谈。天石同志除了饱学以外,诗词也是他的擅长。从江树峰兄那里我曾读过他的诗,深感其功力深厚。这一个晚上的“文学沙龙”因此增色不少。

吴调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出版了《谈人物描写》《文学分类的基础知识》等著,比笔者高两届的同学王少华君2004年写了《路,从这里开始》的文章。他回忆在镇江师范时,“吴调公老师的文学智慧更使我钦佩”。上世纪80年代,吴调公的《李商隐研究》和《古代文论及审美鉴赏》两书先后两次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深受学术界好评。

吴师晚年曾以《李商隐研究》一书见赠,笔者置书案头,经常展读。水平有限,对全书不敢轻加评论,只是深为其中用鲜明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发挥精辟的议论所倾倒。如:“不是在寂寞中沉默,而是在寂寞中对美不懈地追求。那辗转在千门万户歌唱着的流莺,确乎是李商隐的自我写照。”又如:“他对美理想的坚持,毕竟始终处于在寂寞中燃烧的状态。火焰从没有熄灭,标志着‘华年’的‘锦瑟’永远弹奏着婉转的,但也是坚韧的弦声。”这种深邃的理性思考和敏锐的艺术感受相融合的文字随处可见,无怪乎评论界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认为开改革开放时期李商隐研究风气之先。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孙润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