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82岁老人的援藏岁月

发布时间:2014-07-04 08:2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一个帅气的小伙子骑在马上,面带笑容,意气风发。他叫黄凯,1949年参军去了西藏,在雪域高原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一晃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已是82岁的老人。翻着一张张老照片,听黄老回忆峥嵘岁月里的故事,我们走近了那段援藏历史。

60多年前 带着一腔热血援藏

采访时,不等记者提问,黄老先拿出了一个陈旧的小盒子,将里面装着的5枚与援藏有关的纪念章一一摆在记者面前,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是‘第一期警干毕业纪念章’,这是‘解放西藏纪念章’,这是‘康藏筑路纪念章’……”

黄老指着其中一枚,说起了背后的故事:1949年,和当时很多有着援藏热情的青年一样,年仅17岁的他离开老家四川,参军去了西藏。

天路,天路,在人们眼中藏路上的辛苦,在黄老口中却不成什么,“那时候年轻,有着一腔热血,还写过血书,‘坚决进西藏’。一路上海拔逐渐变高,我也没出现过不适,什么都能适应。”黄老说,他们从成都坐汽车出发,到了康定由于前方没有路了,大家只好步行。走了几十里路才到达目的地。一路上,晚上睡觉就搭帐篷,12块布睡12个人。每人还戴上有色眼镜,防止白雪皑皑的地面反射日光,刺伤双眼。

到了西藏,他成为西南公安部公安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一年后,他毕业到了西藏骑兵四团政治处保卫股做保卫工作。那张骑马的照片,就是这时候拍的。

1954年,黄凯从部队转业到昌都地区公安处。他说,那时候在当地用的还不是人民币,而是银元,每月工资160银元。由于当地交通不便,也没有机场,这些银元都是用飞机装载运输,再用降落伞空投下来的。一个箱子装1000个大洋。但往往箱子空投后掉落在草丛中,很难找到,直到建了机场,物资运送才方便起来。

同年,他在拉萨参加了第一届西藏社会部全区公安会议。这次会议开了有半年多,仅花在来回路上的时间就有3个多月。没有车,没有电话,没有公路,他与处里几位同事及部公安局、边防局等工作人员一行九人,雇用当地马帮的马,骑马赶往拉萨。单程2500华里,平均每天要走60华里。这趟旅途他们走得并不轻松,除了要背衣物、干粮等行李外,每人还要背3-4支枪,由于担心沿路有土匪出没,带很多武器武装是十分必要的。一路上,吃完自己带的干粮,就得去当地老百姓家里买食物,晚上则借住在藏民的毡房里。黄老说,他们4月就出发了,直到9月才回到昌都。

不久,他从昌都地区公安处调到了类乌齐宗(县),并在这里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当年还只有20岁的兰敦裕。兰敦裕是南京人,1952年受中央民族卫生工作大队派遣,也加入了援藏大潮,来到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两人经常见面,渐渐地就熟悉起来。1957年,两个年轻人结了婚。黄老说,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彩礼,甚至没有结婚证。向组织上打个报告,经过组织批准,就算是结婚了。他们请来一部分同事和当地藏民,吃几斤水果糖,发几包香烟,就算是办过婚礼了。

在西藏工作生活,为了方便与当地藏民交流,黄凯夫妻俩每天都要腾出2个小时来专门学习藏语。时隔60多年,黄老至今还记得些日常生活用语。他现场给记者念了几句,比如他老伴经常给藏民看病,说得很多的一句是“老格差依”,意思是“你多大岁数啦?”

夫妻俩一个从事公安工作,一个是妇产科医生,在当时还不发达、环境混乱的当地,这样的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没有电话,妻子兰敦裕经常要出诊,一次去2-3天是常有的事。出诊的路上,还要过几道铁索桥。铁索桥只有一根铁索在上方连接两岸,绳索上挂一个铁圈,下面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的只是湍急的河流。人必须抓着铁圈,顺着桥索滑到对岸。吃住条件也很艰苦,晚上兰敦裕就睡在马厩里。

妻子出诊不担心她会遇到危险吗?黄老笑了笑,说担心也没有办法,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总不能因为有那么些危险就不去吧?而黄老当时做的是公安工作,每天也在和危险打着交道。有一次,当地两个村庄为了牛羊的问题发生了矛盾,听前来举报的藏民说,村里的头头集结了一众人要在夜里舞刀弄枪进行械斗。没有电话,黄凯必须带着县里的书信命令,夜里骑马飞奔几十里路赶到现场加以阻止。他说,赶到的时候,一看,好家伙,两边的枪都架起来了!如果晚来一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不假思索,连忙跳下马将信给两边的领头人看。领头人看完,一声喝令“撤”,两边人群退去,这场冲突才算解决。万一领头人不买账,打起来怎么办?万一动刀动枪,伤到自己怎么办?对记者的问题,黄老说当时他根本没想那么多,直接就冲上去了。

1957年,黄凯夫妻俩受组织调派,转往镇江工作。他说,如果不是因为组织调回,他和老伴一定就在西藏安家落户了,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多年的援藏生活让他们爱上了那里。

半个多世纪后 携手共度充实生活

60多年前,黄凯夫妇在西藏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60多年后,已是82岁的一对老人,在镇江过着充实的晚年生活。

黄老身体不错,20多年来基本没生过病,平时喜欢锻炼,打门球、乒乓球。“每天时间都排得很满,上午在家看报,下午出门和朋友打打扑克,或是打球,晚上我睡得早,6点多就睡了。”黄老说,除了锻炼,1993年退休后,他就去上了老年大学,到现在还在坚持上着,已是有21年资历的老牌学生了。葫芦丝、书画、地理、历史、保健……他将学过的科目一一数来,其中一直未间断的是他最喜欢上的摄影班与音乐班。

老伴兰敦裕现在在家带着9岁的重孙,平时看看电视,享天伦之乐。算起来,今年已是他们结婚的第57个年头,早已过了金婚。黄老微笑着说,再过3年,他们就要迈入钻石婚了,“我们这辈子肯定是白头偕老的。”这样说着,他的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幸福。

离开西藏这么些年,有没有想过要回去看看?黄老说,当然想,他们一些援藏的老战友还经常聚会,回忆当年的工作生活。去年他和在成都的一位战友重聚,聊天时商定:结伴回西藏看看!从成都会合,坐飞机飞往昌都,65年后,再一次踏上西藏这片令他怀念的土地,迎接黄老的是一重又一重的惊喜。两位老人一下飞机,当地藏民早早就赶到欢迎,还献上了哈达。海拔5000多米,两位80多岁的老人行走在路上却没有半点不适,倒是同去的一位年轻人出现了高原反应,又晕又吐。看了当年他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黄老感叹变化非常大,城市建设得漂亮极了。老伴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前来,临行前,她叮嘱他一定要去她当年工作的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看看,“到了那儿,看到当年的土坯房现在都变成了大高楼,一切都变了,变美了。”

这次重回西藏,黄老还带去了两本《西藏画集》,这是他60多年前离开西藏时带到江苏的。这次回西藏,他将两本画集捐赠到类乌齐博物馆,也是一种意义上的“回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肖方元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