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苏蜜瓜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06-19 07:4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提起苏蜜西瓜,人们都知道它曾经让镇江地区特别是溧阳的西瓜产业红红火火了一阵,可是否知道,它背后蕴藏着一位老共产党员追求梦想的动人故事?
 

周利人在苏蜜瓜瓜棚

选择溧阳种植苏蜜瓜

那是在“文革”动乱结束、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经历了“文革”磨难的周利人来到镇江地区行署上任,成为镇江地区行署的第十位副专员。当时的镇江地区行署包括十县一市,镇江、溧阳都包含在内。

周利人,这个1937年抗战一爆发就加入共产党、参加新四军的老同志,先后上过三个大学,是个文化素养很高的老干部。但分管十县一市的多种经营工作,这对周利人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改革开放初期,领导干部的思想还停留在以粮为纲的认识上,农村传统的一些副业生产都萎缩掉了,如套种西瓜、栽桑养蚕、种植茶业等。

1982年,江苏省农科院搞了一次西瓜品种鉴定会,有一个叫“苏蜜1号”的品种,因糖分高、口感佳、成熟期早,受到专家们的好评。这个品种是以日本种子为父本、美国种子为母本的西瓜种子杂交,经过科研人员两年的精心培育而成。周利人在鉴定会发现了这个好品种,当即冒出了一个想法,要在苏南地区推广这个品种。他找到了西瓜育种专家徐润芳,一见面就直率地说:“徐老师,我来请你到我的家乡溧阳去推广苏蜜1号西瓜。”徐润芳一听非常高兴,她也正想在苏南找一个地区推广。

周利人是个心细的人,熟悉溧阳的情况,最终在溧阳北边的瓦屋山林场找到一块符合西瓜繁种要求的土地。1983年春,周利人就和徐润芳在这里开始了江南“苏蜜1号”西瓜育种基地的创业历程。

为了达到早熟的目的,清明时徐润芳就开始用营养钵在棚里育瓜苗,然后栽到瓜田里用地膜覆盖保温。在育苗、移植过程中,周利人除了经常用那辆旧吉普车来回接送徐老师外,还穿着草鞋,带着斗笠,在田间亲自动手和她一起育苗栽种,学习西瓜种植技术。那年周利人已经七十岁了。为了保证西瓜品质,周利人用手扶拖拉机从林场的养鸡场,拉来了一车车鸡粪下到田里。

平时,周利人隔三差五就要去瓦屋山的种瓜田,检查西瓜的生长情况,亲自给瓜藤浇水施肥;发现问题就请徐润芳来指导,及时采取措施。周利人知道这头批“苏蜜1号”西瓜一定要种植成功,才能最终打消那些思想保守的干部和农民的顾虑。在周利人的精心管理下,这片西瓜田的西瓜长得很兴旺,翠绿的瓜蔓爬满了地垄,绿叶下露出一个个黑黝黝的苏蜜西瓜,个头齐刷刷的一般大小,黑色的表面蒙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西瓜快熟时,为了保证苏蜜种瓜的安全,周利人从林场找来两条长板凳、四根竹竿、一块铺板在山坡上搭起看瓜的茅草棚,又找来一顶旧蚊帐和一条旧棉被,因陋就简地建成种植“苏蜜1号”西瓜的“指挥部”。周利人日夜驻守在种瓜田,吃饭、休息、开会、聊天、接待来访者,都在这“苏蜜1号”瓜棚里。

头一年,这二亩苏蜜瓜就获得了丰收,一亩地收获了近三千斤西瓜。徐润芳剖开检查后,对这批瓜的品质非常满意,不仅中间含糖量高,而且边糖也高(即靠近瓜皮的部分),皮薄子小,每个西瓜不超过300粒瓜子,完全符合“苏蜜1号”西瓜的育种要求。徐润芳高兴地对周利人说:“这些都是优等的瓜种,要全部留下来,明年推广用。”

一台吃瓜留种的好戏

这六千斤种瓜是不能拿到市场上销售的,要保证留下种子,通常的做法是将种瓜砸烂,分离出种子。周利人心想,这么好的西瓜不吃岂不可惜了。可是要吃瓜留种,那得多少人来吃,吃瓜时又如何保证不把瓜子扔掉?周利人把留种子的工作,唱成了一台宣传、推广“苏蜜1号”西瓜的好戏。

周利人从瓦屋山林场弄来了十几张大方桌子,每张桌子旁放了几箩筐苏蜜西瓜。然后,把溧阳县四套班子六十多位领导和干部全部请了过来,开起品尝苏蜜西瓜的现场会。周利人扯起嗓子大声吆喝说:“今天请大家过来,没有别的事,就是吃西瓜。这黑皮西瓜是江苏省农科院最新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苏蜜1号’。大家放开肚皮吃,但是有一个要求,就是瓜子一定要留在桌子上啊。不要吃得高兴,把瓜的子孙也吞到肚里去啦!”说得大伙笑了起来。

这些县领导干部,都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瓜皮黑色、形状椭圆的西瓜,十分好奇。一刀刚切进瓜皮,西瓜就裂为两半,只见薄薄的瓜皮、鲜红的瓜瓤,灰黑色的瓜子很小。一口咬下去,鲜甜的瓜汁一下子沁人心脾,满嘴清香。吃到瓜皮附近,瓜肉依旧很甜。六十多人按系统分别围着十几张方桌,一边大口吃着西瓜、小心吐着瓜子,一边赞不绝口:“这瓜雪甜咯,今世也没有吃到这么好的西瓜。”周利人还在一旁用溧阳话不断鼓动着:“出力吃唷,看看哪套班子面前吐的瓜子多!吃完了还有,现摘!”这场吃西瓜留种子大戏唱得十分热闹,桌子上堆满了西瓜子。周利人满意地笑了,他知道溧阳西瓜产业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县委一班人取得了共识,明年在全县推广“苏蜜1号”!

大张旗鼓推广苏蜜瓜

第二年,周利人在瓦屋山林场将种瓜田扩大到20亩,同时又在附近的山坡上开垦了一些荒地,种植商品西瓜。周利人想得很远,他想依靠江苏省农科院的技术力量,在瓦屋山林场中建一个环境相对封闭的“苏蜜1号”西瓜良种繁育基地,以便以后每年能够给农户提供大量优质的西瓜良种,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得实惠。

要真正把苏蜜西瓜推开,还要解决一个种瓜和种粮的关系问题。为了不与稻麦争田,省农科院的徐润芳提出了一个利用冬麦和水稻之间的茬口种一轮苏蜜西瓜的种植新技术。有了这个种瓜技术,就可以在原来一季小麦一季稻的收成上增收一季西瓜。“苏蜜1号”是一个早熟的品种,既避开了梅雨季节对瓜田的损害,又因上市早而能卖个好价钱,一亩田可增收1000元左右。这在当时对农民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那时一担稻子才10元钱。

有了苏蜜西瓜繁种的成功和精心宣传,镇江地区和溧阳县的领导以及乡村多种经营服务站的技术员们,都十分积极地推广苏蜜西瓜。这一年仅溧阳县苏蜜西瓜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上万亩。

瓦屋山林场几十亩苏蜜西瓜田大获丰收后,周利人让林场派出两部拖拉机,装了满满两车“苏蜜1号”西瓜,亲自拉到溧阳县委大门旁销售。周利人戴顶草帽,卷起裤腿,像卖瓜人一样,站在那里帮助过秤。他对每一个买西瓜的干部说:“吃了西瓜,这瓜子一定要留下,种子站收购,一斤20元。”当看到农村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来买西瓜,他就热情地说:“你们不要有怀疑,一定要留下瓜子,明年去种。如有损失,我赔偿!”

“苏蜜1号”西瓜在瓦屋山林场引种成功和种源基地的建成,让周利人对苏蜜西瓜的推广信心大增。他把在瓜农中推广“苏蜜1号”品种,作为重振苏南地区西瓜产业的突破口。

大张旗鼓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了这个新品种,学习和掌握了苏蜜西瓜的种植技术。到了1986年,全省苏蜜西瓜的种植面积达到创纪录的50万亩,其中西瓜之乡溧阳县就占到13万亩,名列榜首。溧阳西瓜又重振雄风,誉满沪宁线。

苏蜜西瓜名声大振,成了城市市民的首选。到了收获季节,从上海、南京、常州、苏州等城市开来收购西瓜的卡车,一辆接一辆驶进瓜乡,等待装瓜。城市的西瓜供应大为改善,汁水鲜甜的苏蜜瓜汁流进了千家万户,心情更为高兴的则是钱包鼓起来的瓜农们。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文/图 周晓寒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