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镇江:粗识官塘小石桥

发布时间:2014-06-05 08:0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久前竣工的镇江官塘大道,既宽阔又平直,乘车从路上飞驰而过,全然是一种安适和酣畅的感觉。从官塘桥公交站经过时,还会顿生一点兴奋:路旁原先杂乱无章的建筑荡然无存了,却在路的东侧耸立起一座气宇轩昂的牌坊,牌坊顶部中央“官塘”二字苍劲醒目;往下看,更有一道崭新的石栏围绕着一座精致的石拱小桥。即便初次经过,只要稍加审视,便可知那是一处新近诞生的景点。

是的,那是“官塘小石桥”,一座在近年公路工程施工中,意外新发掘的地下建筑,高和宽均约三至四米,跨度近十米,一座基本完好的石拱桥。既发掘于地下,便被认定为一处文物古迹。人们应该赞赏具有“文保意识”的镇江市筑路的人员。他们发现了古桥,便立即在原地加以保护,对桥面、护栏、圆拱、桥堍等进行了全面修复。由于修旧工程使用了剥蚀的石料,小桥显得古色古香。此外,承建工程有关方面将桥周地面扩大了十余亩,新建了石围栏,栏两端各新造了亭台和牌坊。整个景点美观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官塘石桥的悠久历史

既称文物古迹,那么,这座小桥究竟建造于何年何月?

为弄清桥的历史,笔者查阅了有关志书。元代学者,享有“京口四杰”盛名的俞希鲁编纂的元志《至顺镇江志》,在《卷二·地理》一章里,《桥梁·丹徒县》一节明载:“……官塘桥……在长乐乡”;志书该章的《乡都·丹徒县》一节里又载明:“长乐乡,在县西南”。依据元代丹徒县城的地域判断新发掘的官塘石拱小桥的方位,与志书记述“在县西南”是恰恰相符的。由此便可肯定,这一新的发掘,便是志书上早已载有的“官塘桥”。既是元志所载,则可知该桥至少有800年以上的桥龄,官塘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桥!

至于刚从地下发掘出来的这座现实的石桥建于何时,仍是必须弄清的问题。对此,笔者通过摄像处理,从石桥圆拱上方的小条石上取得一排小字(见图)。字迹虽因腐蚀严重,不甚清晰,但尚可辨认。以笔者仅有的辨识能力判断,应为“光绪乙未年孟冬月重造”十字。这说明,此小桥为120年前即1895年夏历十月“重造”的。既为“重造”,必以原桥为基础。据查,官塘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嘉定镇江志》:“官塘在城南八里”;清光绪五年(1880)纂修的《丹徒县志》,更有“官塘桥”的记载,说明历史上原桥是早就存在的。如是,现实的石桥应该是在修成《丹徒县志》以后的第15年(1895年),在原有旧桥的基础上“重造”的。

这里又引发了一个考证原桥性状如何的问题。

据1983年镇江市地名委员会编撰的《镇江地名录》称:“塘上架设木桥,故称官塘桥。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易为石桥,立碑记。”此处所说“易”的时间,与石桥圆拱上方的小条石上铭刻的“重造”时间是一致的。

驿路古桥的显赫功能

由木而石,是官塘桥性状的大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这座桥梁的重要性。根据桥拱石条镌刻不加署名的情况推测,“重造”该桥者应为官府。当年(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的清朝各级官府,财力十分有限是可想而知的。官府能够在财力不济的情况下出钱造桥,只能说明官塘桥的极端重要性,其功能与官府有关。

是的,官塘桥的重要性是由它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桥梁的《卷四·关津》一节载:“官塘桥在城南十里,为城南驿路。”又据《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载:“光绪四年(1878),海关总税务司在津京骑邮路的基础上,开通(天)津镇(江)邮路。”这里所说的“驿路”和“邮路”,实际上是一回事。何谓“驿(邮)路”?通俗地讲,它就是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而开发的交通系统。主要用于通行朝廷和各级官府的车马,用于官员往来,传递公文、邮件,等等。可想而知,当年出镇江城向南,在官府营造的驿路上,来回奔驰的骏马,络绎不绝的车轿,都必须从这座小石桥上通过,可见小石桥所承载的大任何等显赫,它又是何等风光!真是不讲不知道,一讲令人吓一跳!如此小小石桥,它当年所承担的重任,丝毫不亚于今日它旁边新竣工的官塘大道!

如果再来看看目前官塘小桥的身旁,人们会立即发现,在建的那条高架桥,即使每一个桥墩,也要比这矮小的石桥宏伟许多倍!是的,小桥的确不大,但是人们决不会因为它的小而小看它。相反:人们会因为它的古老而重视对它进行妥善保护;人们还会发现,在它身旁不远处,还留有它当年跨经的溪水可加利用;人们尤其会在观赏、瞻仰它的同时,对沧海桑田的世事发出一些有价值的感叹;更会有人联想到当年它四周小桥流水、绿柳飞燕的幽境。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沈伯素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