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三十多年前的电影热潮

发布时间:2014-03-29 08:5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城市电影市场一片红火,电影院一些场次爆满,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文革”结束后,市民观看电影的热情高涨,各影剧院场场爆满的场景。

“文革”期间,各类影片及进口的外国影片多被禁映,只准放映样板戏和《春苗》《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以及反映“文化大革命”动态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新闻纪录片,电影事业萧条。当时曾经流传一个关于电影的顺口溜。内容是: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日本电影,内部发票;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日本电影,内部发票——我们都知道,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着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极右翼势力。其实,这股势力从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一直都在活动。并且还把黑手伸到了电影里。1970年前后,我们国家出于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警惕,进口了一批公然美化侵略、宣扬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电影《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等,作为反面教材放映。

当时,这些电影不公开放映,只准正式的国家干部凭票看。我们镇江定点在人民电影院放映。苏北地区没有定点电影院,国家干部凭票到镇江人民电影院看,而放映员必须成分好。记得有一天晚上人民电影院放映《山本五十六》,镇江的一个小伙子小名叫“小三子”,当时也有三十多岁了,他太想看这个电影了,不是国家干部又没有票,他下午就来到了人民电影院,爬上了放映厅的天花板。晚上电影放映到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命令偷袭珍珠港,促使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处时,天花板的衬板实在承受不了他的重量,两条腿从裂开的衬板中滑了下来,引起全场一阵骚动。工作人员从天花板上揪下了“小三子”,一看都是镇江老熟人,厉声训斥了一顿,赶出了电影院。

“文革”结束后,文化压抑需要释放,电影就成了一个适合的载体,电影院火爆起来。群众观看电影的热情高涨,使得各影剧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电影院职工非常吃香,几张招待票能够换到当时紧缺的肉票、粮票、油票。那会儿新拍的片子还没出来,只能挑原来的放映,什么《平原游击队》《白毛女》《英雄儿女》,还有苏联的《安娜·卡列尼娜》,每场都爆满。样板戏也放,观众也不少。1976年冬天重放老片《洪湖赤卫队》,人们把电影院坐得满满的,音乐响起时,全场跟着唱“洪湖水,浪打浪”。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加上大批知青陆续返城,每天各个电影院门前都人山人海。大家也不挑,只要是部电影,上座率就至少五成,到了晚上和周日肯定是每场满座,有时还在过道加座儿。每逢节假日,机关、工厂都排着队包场。当时电影院还专门设有“跑片员”的岗位,还非常吃香。当时一部用普通电影放映机放映的电影胶卷少的有五六盘,多的有十几盘,那些胶卷全部是用圆形的铁盒子装的,直径约30CM,厚约5CM 。因为一套电影胶卷的成本很高,因此每部电影的拷贝都有指标。当时新华电影院在八点开始放映,一盒片子可以放十五分钟,那人民电影院就从八点半开始放映,用摩托车跑片十五分钟加上放映前的准备工作十五分钟,大华电影院就会在九点开始放映,一部拷贝就这样发挥最大的功能。

那时候供儿童看的电影不太多,主要有《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向阳院的故事》《小螺号》《海霞》《阿夏河的秘密》等。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都是学生专场。学生场有利有弊,好处是便宜,平常一角钱的电影票,学生场只需要五分,坏处是影院内声音嘈杂,经常听不清人物对白。

从1978年开始,大量“文革”后制作或引进的新电影涌现,将中国电影推上了一个巅峰。虽然1979年生产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中国的电影观众人次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000万人次的观众看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历史纪录,同时也为世界电影史创造了一个奇迹。看完电影后,街头出现了5分钱一张的电影明星照,电影公司也迎来了辉煌时期。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吴家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