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追记隆昌寺见月大师

发布时间:2014-03-02 08:0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青灯旁的巨匠

——追记隆昌寺见月大师

见月大师(1601-1679年),俗姓许,初名读体,明末清初高僧,宝华山隆昌寺第二代祖师,重兴我国律宗的巨匠。见月住持隆昌寺34年,为重振、继承和发展佛教律宗,苦心孤诣,功不可没。宝华山隆昌寺非但闻名全国,在东南亚佛教界也有一定影响,被尊为“律宗第一名山”。见月生于云南楚雄,楚雄门户网站《楚雄在线》将其列为“楚雄市杰出人物”,其实祖籍是镇江句容,镇江也是他成就显赫功绩的地方。

见月年少即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当时三昧和尚已驰名佛教界,见月对他十分仰慕。但三昧行踪不定,无缘拜见。见月告别云南,经贵州至湖南,上庐山、潜山、九华山,历南京报恩寺,再北上五台山等,“凡两渡大江,茧足万余里”,行脚六年,在全国追踪。崇祯九年他来到江南,住镇江甘露寺,受到热情接待,为他置办衣被,赠路费银两,并最终在丹徒海潮庵(已毁)参见了即将传戒的三昧大师,并受戒。

按授戒仪式规矩,见月要先在戒堂背诵《毗尼日用》。他在众教授师面前“一气朗声背诵,犹泻瓶水”,将全篇梵文从头至尾一字不漏背完,使教授师们十分惊讶。在稍后的讲经中,见月又是“词如涌泉,闻者惊叹”,引得诸教授师“众口赞善”。此事后来成为佛教界的一件奇事。现今的《中国佛教史》也称他讲经能够“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三昧大师认为“吾于此期中得人也”;教授师们也都觉得见月是将来的“法门栋梁”。受戒后的见月,开始协助三昧大师主持宝华山隆昌寺。

崇祯十四年,三昧认为隆昌寺庙门“方向不合”,决定修建殿堂,将寺门改向。此项工程量大,事务繁杂,当时已是教授师的见月,仍与大家一起劳动,卸瓦运砖;工程顺利完成后,见月又多次参加修建大雄宝殿、左右楼、大悲楼、厢楼等工程中的繁重劳动。

见月接三昧衣钵,住持宝华山30余年。据《宝华山志》载,他任方丈之后,更积极建设寺庙,重建了大雄宝殿、大悲楼和大山门;还“念老病之苦,创阅心堂,以调护之;念执事之劳,建一叶庵,以休息之。”新建了布萨堂、客房,再新建屏教所、吉祥寮、定水庵、穿云庵、荘主寮、环翠楼、留云楼等;还建了隆昌寺下院。尤堪称道的是,他决定把原先的木戒台改建成石坛,并在坛的上下四周镂刻了莲座花纹,其工丽的艺术,皆“见月手绘上石,其意匠经营,世称稀有。”隆昌寺终得“三门巨丽,甲于东南”,“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说法也流传开来。

见月在求戒期间,就表现出一种“应忍处能忍,该刚时必刚”的精神。史载,报名受戒起初,其他后来的求戒者一再占据他的铺位,使他的位置越移越差,但他不加争执,毫无怨声,别人都以为他“懦弱至极”,他却说:“俱是同戒,理应移让。”正授戒时,又有一伙不良青年不断滋扰,致使授戒仪式受阻,见月挺身而出,制止恶行,大家团结一心,终使授戒得以顺利进行。

见月始终力主众僧平等,反对特殊化。他住持隆昌寺30余年,“躬先倡率衣不挂寸丝,食不漏一众”;寺院收入“不曾一文归己”。他待人真诚,持身庄重。如遇不规,直言不隐。

他注重护寺保僧。明末清初,寺庙数次遇山寇侵扰,大律师均亲自出面巧妙应对,与对方交涉,耐心开导,有理有节,使其散去。又有清兵借口“华山通贼”,将他和众僧捕去,在众僧惊惧不堪之时,见月以方丈身份出面,威仪整肃,临危不慌,大义凜然,以至诚无畏的精神从容应答,使一军敬服,确保了寺庙的平安。

康熙十一年,江南大饥,见月募化赈粥50多日,拯救饥民数以万计。

见月颖慧过人,加之他勤奋读经,对律书深研穷究,永不自足,因此对律宗理论稔熟于心,深得律学精髓,不仅常至各地讲学传戒,且著述多多。如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集》《传戒正范》《毗尼日用切要》《沙弥尼律仪要略》等数十部著述传世。晚年,他又著有《一梦漫言》,追述自己行脚时事和一生为律法奋斗的历史。弘一法师读之,“感发甚深,含泪流涕者数十次。”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沈伯素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