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我记忆中的镇江“长江四鲜”

发布时间:2014-02-19 08: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渔民1981年捕获的第一条鲥鱼

上世纪80年代镇江餐馆制作的宫廷江鲜宴席

镇江自古便以“长江四鲜”闻名,河豚、鲥鱼、刀鱼、鱼回鱼,引得饕客们竞折腰。而我们上了年纪的这一代人所经历的“长江四鲜”的旧事,也颇值得回味。

上世纪70年代初,现在已经绝迹的长江鲥鱼在镇江可以捕捞到,但价格昂贵很稀少。那时我正在丹阳县吕城公社新河大队担任赤脚医生,当时的大队书记和民兵营长出差镇江要来我家,这可得招待一下。说好客人要来,前一天妈妈就忙开了,除了买了要凭票供应的猪肉等菜,妈妈还挖空心思地花四块钱搞到了一条鲥鱼。那年头,这可是稀罕之物。四块钱,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应是一笔大钱——一般人每月工资也就二三十元。妈妈小心翼翼地把鲥鱼放在了一个自以为很稳妥的地方。谁知第二天清早,我们看见鲥鱼掉落在桌子上,一面已没有鱼肉了。不好,鲥鱼被猫糟蹋了,这可怎么了得,而且事先客人们都知道到我家可以品尝到稀有而珍贵的鲥鱼。还是妈妈细心,她小心翼翼地把鲥鱼翻了个身,嘿,奇迹出现了,没被猫糟蹋的那半边鲥鱼看起来还是像模像样的。妈妈把鲥鱼清洗了一下,用一个长盘把鲥鱼装好放上葱姜,搁上笋片,淋上酱汁,隔水蒸透。当客人来我家时,一盘味道鲜美的清蒸鲥鱼让他们吃得直呼“味道好极了”,这时我一颗忐忑的心才放下来。事后想想,这人猫共食一条鲥鱼也是我这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俗话说,蚕豆开花,鲥鱼最佳,我市鲥鱼1974年左右产量最高,随着赣江一水电站的建设,阻断了鲥鱼的洄游线路,1984年之后就很少见到了。

刀鱼是镇江“三鲜”之首,有“长江第一鲜”的美誉。每到杨柳吐青时节,镇江城内大大小小的酒楼、饭馆便会打出“本江刀鱼”的招牌,吸引食客。上世纪50年代,镇江江面上的刀鱼汛,还是可观的。友人家住征润洲,紧邻长江,儿时每到杨柳吐青时节,他们都会在长江边支上扳罾,捕捞刀鱼。当刀鱼群出现的时候,一般都不起网,而是等到这群鱼大多游过,在鱼群的尾部起网,就能捕获到刀鱼。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江的刀鱼汛也还是可以的。最近几年随着长江的污染和刀鱼资源的减少,镇江人耳熟能详的“长江第一鲜”,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面对严峻的渔业生产状态,渔政管理部门调查分析后认为:随着长江到江西鄱阳湖刀鱼洄游线路水域水质的变化,刀鱼洄游的时间已经向后推迟,为此采取了设定捕鱼期和禁捕期,向渔民发放燃油补贴费等奖惩结合的措施。

回鱼是长江珍品,初春时节菜花金黄,长江口回鱼体状膘肥、肉质鲜嫩,是品尝的最佳时令。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春,有一条鱼回鱼钻入木排档卡住了,退潮时无法回去,被在竹排上上班的妈妈逮了个正着,于是我们就尝到了一顿美味的红烧鱼回鱼。记得鱼回鱼烧好后,装了满满的一大三横碗。当时妈妈只象征性地夹了两筷,就说太腻了,不肯再吃。我至今仍记得,妈妈当时望着我们兄弟俩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扫荡掉一大三横碗红烧回鱼时的幸福表情。后来,我们生儿育女了,才真正明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河豚,是儿时的我们痛恨的对象,因为大人们总是对我们讲,河豚有毒,不能碰,我们在木排档上钓到小河豚时,它总会鼓胀起肚子,装出一副唬人的架势。“拼死吃河豚”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早在宋代即有,宋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清明前为品尝河豚鱼的最佳时期。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数十公里的水域江阔水深,是鲥鱼、鱼回鱼、刀鱼、河豚出入的最佳地段,境内的焦山旁小屿环列,虫藻密集,给鱼类提供了丰盛的饵料。春天,鱼儿经过一个冬天的潜伏,纷纷外出活动,大量进食,鱼群游弋,范围广,可谓食用的最佳时机。长江四亦有古韵,明代以后鲥鱼被规定为南京应天府上贡贡品。谚语云:“宁去累死宅,不弃鮆鱼额”,就是说宁愿丢掉祖宅,也不愿放弃刀鱼头,说法虽有些夸张,却足以证明刀鱼的美味非同寻常。鱼回鱼则因其肉鼻在前,嘴开头下,肩高眼小,齿利身肥,肉无硬刺,无鳞色艳,其形如鳅,肉质鲜嫩,是无鳞鱼中的珍品。苏东坡《戏作鱼回鱼》诗赞曰:粉红石头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吴家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