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句容蚕桑业简说

发布时间:2014-02-12 08:4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和制作丝绸最早的国家,被西方誉为“丝国”,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衣仅二两重,可见那时蚕桑种养及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句容有山有水有平原,很适宜桑蚕生产,早在明时,蚕丝生产即达“一万一千六百零九斤九两”(明弘治《句容县志》),足见当时蚕桑生产的规模。

清末,朝廷大力劝民植桑,据光绪《句容县志》载:“光绪八年,左文襄公(左其宗棠)移节两江,委胡道庸办桑秧六十五万株,内派吾邑领种八万株,分散各乡栽种而免其息,至今闲闲泄泄其利无穷。”民国时,句容蚕桑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江苏省把句容划为全省十一个蚕桑改良区之一,并建立县中心指导组,全县桑园5400亩。王庄、东阳、天王、下蜀、唐陵、城中、土桥等九处设茧行收茧。抗战时期,句容蚕桑生产受到破坏,至1949年全县仅有桑园72亩。

解放后,句容蚕桑业在恢复中逐渐发展,苏南行政公署派员指导,成立蚕桑指导组。1955年桑园有3680亩,产茧3500多担。1957年至1958年,桑园由分散转为集中经营,全县桑园面积猛增至3.93万亩,蚕桑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三年困难时期,桑园降至5200亩。1964年至1980年,国家鼓励栽桑养蚕。1977年桑园恢复9700余亩,产茧量上升到4580多担。1978年大旱,产量有所下降,1980年始上升。截至1985年,全县新老桑园1.13万亩。时至今日,句容蚕桑仍在生产,但已过鼎盛期,随着多种经济产业的活跃,蚕桑业日渐萎缩,殊属遗憾。

以上为种桑的一般情况,至于养蚕,解放前句容以养春蚕为主,1956年养夏蚕,1958年发展到一年养6期,6期分别为春、夏、早秋、中秋、晚秋及晚晚秋。历年来蚕种多次更新,1980年开始养苏x苏4蚕,成当家品种。由于管理和技术不断进步,每张蚕种产量全县从1953年的平均单产35.8斤上升到1985年的56.7斤。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春城、东昌、黄梅等乡镇饲养过少量蓖麻蚕和柞蚕,未能推广。

人会生病,蚕亦一样,防治蚕病也是养蚕业中重要一环。蚕病有十几种,主要有血液型脓病、空头型软化病、细菌性肠胃病和各种僵病等,防治主要是严格消毒、科学用药和综合防治。

养好蚕必制好种,蚕种制作是一项很技术的活。上世纪50年代,句容就建立了“后白蚕种养殖场”,1959年至1960年两年共制蚕种18549张,除供本县外,有少量供外县。1983年开始,镇江、高资、石马三个蚕种场在本县和平、铜山、杨庄、友谊、窑业设原种饲养点,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桑树的病虫害直接威胁到蚕的饲养。其病害主要是紫纹羽病、褐斑病、黑白粉病等十余种;虫害主要有桑螟、桑蟥、桑天牛、桑毛虫、小地老虎等30余种。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采用喷药等手段防治,以保蚕的“口粮”正常足额供应,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陶正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