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巴尔干战争:东欧国家瓜分“遗产”

发布时间:2014-02-03 08:4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尔干战争:东欧国家瓜分土耳其在欧洲“遗产”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雷蒙梭曾经对土耳其做出过尖刻的评价:“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或非洲,所有的例子都显示,土耳其在每个国家的统治都伴随着经济衰退和文化落后;同样,所有的例子都显示,没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土耳其的撤出而经济日益繁荣,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无论是在基督教欧洲,还是穆斯林叙利亚、阿拉伯和非洲,它征服过的地方,除了满目疮痍还能有什么?”

这个评价真是再恰当不过。到1910年夏天,在土耳其统治下的马其顿地区,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由来已久的仇恨又像过去一样强烈了。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更是推动了巴尔干各国的战争准备工作。意大利的胜利暴露了土耳其在军事上的软弱,同时也表明在巴尔干领土问题上有可能出现新的、危险的觊觎者。在这种局势下,巴尔干各国改善关系的迹象才日趋明显。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规定按下列方式瓜分马其顿:夏尔山脉以北的全部土地归塞尔维亚;罗多彼山脉和斯特鲁马河谷以东的全部地区归保加利亚;此二者之间的地区成立一个“自治的马其顿”,如果不能实现,则在该地区中部另划一条线,将斯科普里、库马诺沃和德巴尔留给塞尔维亚,而将科拉多伏、弗累斯、比托拉与奥赫里德给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承诺不在此线以南提出领土要求,保加利亚则保留对此线以北土地(包括斯科普里)提出要求的权利。这片争议地区究竟归属于哪国,将取决于军事行动的发展,以及塞尔维亚能否获得一个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这将由俄国来仲裁。

1912年5月12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又补充签署了军事协定;一个月以后,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了共同军事防御条约。黑山也和希、巴两国谈判,并与塞尔维亚签订了条约。这四个国家在反土战争中将作为一个整体,因此有时被统称为“巴尔干同盟”。

马其顿的局势、特别是阿尔巴尼亚人的起义,促使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立即爆发。由于基督教居民拒不接受青年土耳其党的“奥斯曼化”政策,马其顿又一次成为劫掠和杀戮的屠场。1911年,阿尔巴尼亚人为了反对增加赋税、取缔地方武装而发动起义,到了1912年8月,起义军已经攻克斯科普里,接着要求实行自治,把包括科索沃和比托拉两州在内的大片土地割给他们。

这些动乱再度削弱了土耳其政府,也使巴尔干邻国大为震惊,他们认为如果再出现一个“大阿尔巴尼亚”,将使自己在马其顿的利益受到威胁。四国决定在土耳其这个“近东病夫”临终之前就下手抢走其遗产。1912年9月,同盟各国颁布动员令。10月8日,黑山对土耳其宣战,要求调整边界。10月14日,其他三国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将《柏林条约》第23条(在马其顿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付诸实施。面对这种情况,土耳其苏丹于10月17日对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宣战,次日希腊对土耳其宣战。

巴尔干同盟的预定计划是把色雷斯东部作为主要的作战地区,因为土军主力部队就集结在那里。保加利亚军队总数为35万人,由斐迪南沙皇亲任总司令,分为第一、二、三军,共有11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第一军下辖4个师,指挥官瓦西里•库廷切夫;第二军辖2个师,指挥官尼古拉•伊凡诺夫;第三军包括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指挥官拉德科•季米特洛夫;此外还组织了数支单独的特遣旅。保军的任务是跨过罗多彼山脉南下,一路直指爱琴海,一路沿斯特鲁马河谷进入色雷斯。规模很小的保加利亚海军(只有6艘法国制造的鱼雷艇)在保加利亚沿海担任警戒任务。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的保加利亚军队

开战前的塞尔维亚军队为22万人,分为10个师和2个旅。塞尔维亚统帅部将其编为三个军,第一军包括8个师,由王储亚历山大指挥,担任马其顿北部的主攻力量;第二军下辖1个塞尔维亚师和保加利亚的第七里拉师,部署在塞保两国边界地区;第三军辖1个师和2个旅,在奥地利的新帕扎尔州边境集结,准备进攻阿尔巴尼亚。

希腊为巴尔干战争提供了11万人。希腊主力为“色萨利军团”,包括7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8个游击队营,由康斯坦丁王储指挥,在色萨利平原集结,准备进攻马其顿中部及萨洛尼卡港。另外一支部队“伊庇鲁斯军团”负责扫荡左翼的伊庇鲁斯山区。强大的希腊海军,包括3艘战列舰、1艘崭新的装甲巡洋舰(这是爱国的希腊裔美国百万富翁乔治•阿维罗夫捐赠给他的祖国的,他也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运动场的捐助者)、7艘驱逐舰和若干鱼雷艇,负责封锁土耳其港口并攻占爱琴海上的各岛屿。

就连小小的黑山也为巴尔干战争集结了3.5万人的军队,编为4个师,沿着阿尔巴尼亚北部边境集结,其任务是夺占规模巨大的斯库台要塞。

向奥斯曼帝国这个五个世纪以来的世仇进行总清算,令巴尔干各国感到无上的快意。宣战公告受到人民的热情支持,军队情绪也分外激昂。

与庞大的巴尔干联军相比,土耳其能动员的部队总数只有50万人,在色雷斯战线,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在其他战线上联军具有相当优势。

当时的保加利亚号称“东方的普鲁士”,在领土和人口上都居首位,在经济和军事上也最强。由于俄国教官以及德国和奥地利军火商的帮助,保加利亚军队训练有素,装备先进。他们在战争爆发后即迅速推进,在交战的头几天,保加利亚第一、第二军便粉碎了土耳其的反攻,并开始包围亚德里安堡城。保加利亚第三军则攻下了洛曾格勒城。土耳其最高统帅部对败退的军队进行了整编,以便在布尔加斯和布纳尔希萨尔两城之间的卡腊加奇河流域重新发起总攻。在那里,经过5天(10月22日至26日)的血战,土军又被击溃,开始向乔尔卢和君士坦丁堡仓皇退却。

土耳其军队在溃败的路上杀害基督教平民来泄愤。常规的屠杀和奸淫已经不足以令土军重振士气,当一支土耳其溃军经过一座基督教村庄时,那里事先得到风声的居民已经跑光了,士兵们搜遍了村庄,只抓来一个吓得直哆嗦的老人。负责指挥的土耳其军官下令把他活着扔到附近铁路上一辆蒸汽机车的锅炉里,然后示意部下侧耳静听。当老人的头颅被烧炸、锅炉里传来闷耳的“砰”的一响时,这个军官及其手下拍着大腿哈哈直乐。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保加利亚军队

保军在围困了亚德里安堡后,继续向加里波利半岛和马尔马拉海西岸挺进。在西色雷斯和马其顿,保军也获得了巨大胜利,相继攻下德腊马、塞雷、斯特鲁米察等城市。希腊军队从西边开进了萨洛尼卡,比从北边入城的保加利亚部队只早了几个小时。巴尔干联军在伊庇鲁斯、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北部的攻势也获得巨大成功,希腊海军还在伊利岛和利姆诺斯岛同土耳其海军打了两场有声有色的海战。总之,在战争爆发后仅仅20天的时间里,土耳其就面临了军事上的总崩溃。只有被围攻的亚德里安堡、约安尼纳和斯库台这几个大要塞还在继续抵抗。

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政府向保军总司令斐迪南求和,提议缔结停战协定。斐迪南野心勃勃地想要攻下君士坦丁堡,拒绝了这一提议,并进而下令攻打土耳其在马尔马拉海沿岸的恰塔耳贾阵地。那里工事坚固,并配有野战炮和海岸炮加以防守。由于保加利亚的进攻部队已经疲惫不堪,他们与后方的联系又被切断,这次攻坚战役以失败告终。只是在这时,斐迪南才接受了停战提议,并于11月21日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

此后不久,巴尔干同盟和土耳其在伦敦开始了和平谈判。同盟国要求土耳其割让米迪亚至埃内兹一线以西的全部欧洲领土、和爱琴海上的全部岛屿,土耳其政府迟迟不接受这一要求。当它最后决定接受时,君士坦丁堡却发生了政变,亲德派攫取了政权,并再次同巴尔干国家作战。但是,这一企图扭转败局的挣扎仍然归于失败,保军击退了土军在恰塔尔贾、夏克约伊和布累尔发动的一切进攻,并于1913年3月20日攻下了亚德里安堡,约安尼纳和斯库台随后也相继陷落。亚德里安堡失陷后,土耳其乞求恢复在伦敦的和谈。

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和约于1913年5月30日在伦敦签订。米迪亚至埃内兹一线以西的全部土耳其欧洲领土,以及爱琴海上的全部岛屿割让给同盟各国,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就此结束。但是列强(尤其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不愿意看见塞尔维亚在亚得里亚海岸获得立足之地,于是设法创造了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此外,罗马尼亚借口保加利亚已经获得大幅领土扩张,而且马其顿的瓦拉几亚居民又将归保加利亚管辖,于是要求得到南多布罗加作为补偿。由于俄国从中斡旋,保加利亚最后决定将锡利斯特拉城及其周围的一小块领土让给罗马尼亚。

军事胜利带来了新问题,撕开了旧伤口。巴尔干各国在如何分配战利品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根据塞保秘密条约的条款,保加利亚要求获得已为塞尔维亚军队占领的比托拉和奥赫里德地区,但是塞尔维亚无意退让。他们的理由有三:首先,保加利亚在战争过程中未能全部实现规定给它的军事义务;其次,列强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这个意外情况使塞尔维亚丧失了出海口。塞尔维亚与爱琴海之间已经隔了一条希腊占领区,它不愿意再加上一条保加利亚领土,以致塞尔维亚商品通过萨洛尼卡港出口时要向保、希两国缴纳双重关税;最后,有必要在巴尔干保持均势,以免为保加利亚的“过分扩张”所破坏。另外,罗马尼亚也对保加利亚的南多布罗加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保加利亚则对希腊“抢走”了萨洛尼卡感到愤怒。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间的口头论战变为公开的敌对行动。塞尔维亚和希腊开始在它们所占领的马其顿地区驱逐保加利亚籍的教师、教士和居民。保加利亚人报复起来也毫不逊色,在某些地方还发生了武装冲突。保加利亚人此时犯了灾难性的大错误,公众情绪激动,一心向往“更大的军事胜利”,并怀疑政府软弱。“内部革命组织”的一帮人威胁斐迪南,而保加利亚陆军大臣萨沃夫将军则向沙皇提出了实际上的最后通牒:只有在马其顿发动进攻,才能使保加利亚免于发生军事暴动。斐迪南于是以总司令的身份干下了一桩“犯罪的蠢事”--1913年6月3日,他下令攻打占领着马其顿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军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就此开始。

战争一打响,保加利亚第1、3、4、5军就向马其顿的塞尔维亚驻军发起进攻,第2军则进攻萨洛尼卡的希腊部队。塞、希两国的军队对这一袭击早有防备,很快转入攻势。7月3日,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指挥着6个师、7.2万人的兵力,在基尔基斯(Kilkis)击败了8万人的保加利亚第2军。保军7000人阵亡,6000人被俘,130门大炮被敌人缴获。康斯坦丁对这次战役得意非凡,以致将此后不久从美国购买的两艘战列舰之一命名为“基尔基斯”号(另一艘则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著名海战的发生地利姆诺斯命名)。

当黑山、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也先后参加了这场混战时,保加利亚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了。保军虽然击退了塞军和希军的进攻,甚至还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罗军却在7月10日入侵并很快占领了保加利亚北部,威胁着索非亚;土耳其也夺回了色雷斯东部和亚德里安堡,并继续向西挺进。罗、土两军都没有很大伤亡,不过由于天气炎热,在其部队中都爆发了霍乱,因此当保加利亚在7月31日提出停战请求时,先是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然后是另外三国,都很快同意了这一要求。

随后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剥夺了保加利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大部分战果:马其顿的大部分被塞尔维亚、小部分被希腊吞并;罗马尼亚获得了多布罗加的南部;保加利亚只得到了马其顿的一小角,以及爱琴色雷斯的一小部分。随后签订的保土条约又规定,包括亚德里安堡在内的东色雷斯大部分地区仍归土耳其统治。

这样,对保加利亚来说,两次巴尔干战争就以与其巨大牺牲极不相称的微弱战果结束了。从1878年起就像变形虫一样伸缩不定的保加利亚边界终于就此固定了下来,把大约100万将保加利亚视为其保护者的马其顿人留在了边界之外。

 

来源:《战争史研究》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