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棚户区中的“拖小”

发布时间:2013-11-29 08:0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是在“拖小”上的小学。“拖小”就是镇江“拖板桥小学”,设在一片棚户区中。学生多数来自这个棚户区。我同学的父亲中,当铁匠、木匠的,在厂里当翻砂工、水电工的,开烧饼店、做裁缝、摆小摊的都有。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学生构成,决定了“拖小”只能是一所平民小学。

当年,每天早上,都有老师站在校门口迎接同学。从这儿经过的街坊邻居,挎竹篮的、挑水桶的、买早点的、上班的,一般都是侧身送给老师一个微笑,就悄悄走开。这所小学的上学、放学,还有升旗仪式上孩子们的歌声,是这个平民街区屈指可数的文化景观。

离学校不远,还有另一处文化景观,那是一家说书的园子,专说扬州评话。这表明,即便是棚户区,也不一定就是文化沙漠。

这家园子叫鸿翠书场,是个能听书的茶馆。别看名字有点儿脂粉,其实客人都是这个棚户区的老住户,一帮子下里巴人。他们坐在这儿喝茶,偶尔吃包花生米,或嚼块十二圩的五香茶干,就听台上的艺人说古道今。网上有一张鸿翠书场营业报表的影印件,日期是1963年9月30日。这一天说的是扬州评话“开篇雷锋”和“秦琼卖马”。雷锋和秦琼,这样的搭配是不是有点意思?1963年,我是“拖小”五年级的小学生,脖子上戴着红领巾。

书场斜对面有块空地。对于棚户区,这块空地具有非凡的意义。大人们凑在这儿说闲话,小青年用粉笔画出一个大圆圈,这里就是摔跤习武的场所,放学后,我们将书包扔在地上,在这儿滚铁环、打石球、拍洋画,要不就是用弹弓打仗。

空地附近住着我的一个同学,他家有几本带画儿的“三国”“水浒”。有一阵,一放学,我就闪进同学家,趴在小桌上,用一种透明的纸,描那些老书上的绣像人物。那些骑大马,扛大刀,帽盔上镶有绒球的古代将军,当时曾那么深沉地迷惑过我。

一所学校,被许多破旧房屋重重包围,这样的环境,其实相当不理想。但这是大人的观点,作为小学生,我认为我的小学处在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我上学的路上,有书场,有空地,有火花四溅的铁匠铺,还有繁忙的水井,半埋在地下的碉堡,当街叫卖的回炉干。稍微多绕点儿路,就到了一条河边。河是古运河,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小小的摆渡船。坐船要花钱,我们没钱,就偷偷掰人家长在河边的向日葵,要不就是捡些瓦片打水漂。这两种游戏都是免费的。上学途中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让我觉得无比快乐。这份快乐也陪着我一起走进学校,并影响了我对学习的基本看法。真的,在小学阶段,我从来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我能早早就树立如此正确的学习观,不感谢这片棚户区,我就太忘恩负义了。

我的小学原来是座庙。庙中大殿用砖头一隔就成了几间教室。谁也想不到,这样的教室竟然具有歌剧院的声响效果。老师讲课,就像对着山谷喊话,嗡嗡地,颇有余音绕梁的意思。但这种效果我们不喜欢。上课时我们偷偷讲话的声音,有时会被不恰当地放大,成为老师惩罚我们的理由。出于保护我们的自私目的,我们就做一些不会发出声音的小动作,比如偷看小人书,画坦克兵舰,或者搓个纸团砸砸前排的同学。

我们学校没有钢琴,只有风琴;我们学校只有一架风琴,没有第二架风琴;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大家都在各自的教室里唱歌。以上三条,雄辩地证明,“拖小”确实是所平民小学。轮到哪个班级上音乐课,音乐老师和风琴就会出现在那儿。老师有腿,自己会走到该去的那间教室,风琴怎么去呢?告诉你吧,它是同学们抬去的。风琴很沉,抬风琴是标准的重体力活,但我们男生特喜欢做这事。每逢音乐课,用不着老师分派,大家都抢着去,喊着号子,十来条小胳膊就把大风琴抬跑了。那么热闹,就像抬花轿。小孩抬这么重的物件,不会不累吧,但这帮小孩也在这种充满乐感的集体协作中,成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教我们唱歌的是郭老师,他也是全校唯一的音乐老师。他弹琴时,既不看琴键,也不看学生,他的身子有点后仰,顺着他的视线,他看到的应当是天花板。郭老师虽说不看我们,但我们也不趁机调皮捣蛋,至今我也无法想出其中的原因。也许是郭老师的声音好听,也许是郭老师从不罚我们站在墙角,也许是我们爱唱歌……总之,不知不觉间,郭老师成了小学阶段我最尊敬的老师。

后来看《早春二月》的电影,突然发现郭老师和电影中的孙道临很像,穿长衫,戴围巾,就像是从民国走出来的人。一身的民国气质。是不是这种无法清晰表述的另一时代的气质,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位教唱歌的老先生呢?

现在要找这所小学已不可能。几年前,它随同这片棚户区一块消失了。我和这所小学和这片棚户区做了大几十年的朋友,相互尊敬,相互提携,轮到拆迁了,还是难舍难分,手拉着手,一块儿走向了终点。终点就是被夷为平地,变成一张白纸,然后用钢筋水泥在纸上画画。不出所料,这儿成了住宅区,竖起了好多高层大楼。因为邻近古运河,这个楼盘的名称中就出现了“江南”。不熟悉这段历史的,怎么也想不到,这儿原本竟是黑压压的棚户区。尤为想不到的是,棚户区中间还夹杂了一所小学,许多平民子弟在这儿识了字,识了数,会唱歌了,会看书了。这就是成长。我就是在这个小学慢慢长大的。

它叫“拖小”。今天念这个校名,还是觉得它土。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马 温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