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一代名相含冤而逝
——读史谈片话镇江

发布时间:2013-11-21 08:1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杨一清 像

嘉靖五年(1526)五月,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杨一清,突然接到明世宗诏书,命他赴京入阁。此时距杨一清再度出山,已有一年多时间。在杨一清的精心谋划下,一直警患不断的西北边陲,渐渐显露出了太平景象。这时,世宗为什么将杨一清召回京师呢?

说起来,这是朝廷正处于“裂变期”的缘故。经过“大礼议”,代为老臣代表的杨廷和致仕而去,作为新臣代表的张璁、桂萼等人迅速崛起。新旧势力的交锋,纷争不断,世宗急需有威望的老臣入阁,以平衡各方关系。据《世宗实录》记载,世宗决定召杨一清入阁,招致很多大臣反对,有人甚至表示,“今内阁可以无一清,而三边不可无一清”。但世宗力排众议,决定召杨一清入京。

早在正德十年(1515),杨一清即入内阁,任首辅。此次接到世宗诏命,对于官场的种种险恶,杨一清自是了然于胸。他几番上书,称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此任,请求回家养老。但世宗就是不答应。就这样,已年逾古稀的杨一清重返京师,并于嘉靖六年(1527)六月,再度出任内阁首辅。

当年十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进入内阁。两年后,吏部尚书桂萼也进入内阁。至此,这些“新贵”们成了朝中真正的实权派。刚入内阁时,张璁、桂萼与杨一清没有矛盾,相处得还算和谐。但时间一长,双方的关系开始恶化。特别是在处理奏疏时,张璁、桂萼和杨一清的意见往往相左。张璁正踌躇满志,渐渐地不把杨一清放在眼里,遇到反对意见,即辞色相加,彼此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后,张璁、桂萼等屡次上疏弹劾杨一清,捏造种种不实之情。杨一清一时气得痰涌上来,旧疾发作,几次上疏请辞。据《国榷》记载,杨一清上疏时称“与璁、萼凡事龃龉,心知其非,力不能夺”,请求致仕返乡。但世宗没有同意,并出面调和双方的矛盾。

嘉靖八年(1529)九月,杨一清再度上疏。为了尽早除去“眼中钉”,张璁使了个小计谋。据《明史》记载,张璁背地里悄悄地给世宗连上三疏,大赞杨一清在“大礼议”中的功劳,请求世宗能够多批准他几天假期。其实张璁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催促世宗快点同意杨一清告老回乡。这次,世宗果然答应了杨一清的请求。当年底,杨一清离开京师,回到阔别四年的镇江。张璁总算如愿以偿,出任内阁首辅。

此番回到镇江,杨一清已是76岁高龄,该颐养天年了。谁曾想,张璁还是不肯放过他,平地陡起冤案,致使一代名相,含冤而逝。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回说过,杨一清和太监张永曾经计除刘瑾,传为美谈。张永不久暴死,家人便请杨一清为张永书墓志铭。杨一清致仕镇江不久,张永家人朱继宗卷入一宗案件,为求脱罪,他诬称张永曾盗取宁王宸濠库金两千两,以一半馈赠杨一清,用于为弟弟张容谋取官职。世宗命人调查这件事,结果查明张永从未盗银,只是曾在杨一清生日时,送去一百两贺礼;写墓志铭时,杨一清又得张家酬金二百两。好好地查张永盗银的事,怎么又牵扯上杨一清呢?《通鉴御览》称,这是张璁从中作祟,要坐实杨一清受贿一事。因为杨一清致仕后,世宗多次流露出不舍之意,张璁害怕杨一清东山再起,遂下此狠招。

远在镇江的杨一清得知京师有此变故后,立即上疏世宗,力辨己冤。但世宗却下旨,将杨一清革职,并令追缴张家所赠金帛入官库。按理说,生日贺礼、书墓志铭酬金,这些并不能称得上是贪赃,亦有朝臣不平,极力为杨一清辩冤。

杨一清蒙此大辱,心情糟糕到了极点。他恨恨地说:“老夫乃为孺子所卖!”杨一清患有痰阻咳喘之症,又喜欢多饮醇酒,这回热毒攻心,嘉靖九年(1530)六月,背部生了恶疮。在快要治好的时候,他又连日腹泻,病情越来越重。即在此时,他仍然伏案写疏,称“身被污蔑,死不瞑目”。

据《杨文襄公事略》记载,临终前几日,杨一清叹道:“我这病是治不好了!如果早些发病,我也能早点返乡;如果迟些发病,我或许能够辩清楚冤屈。偏偏这时候发病,别人肯定会以此为口实!”八月十四日夜四更时分,杨一清凄然离世。

世宗得到杨一清死讯后,读其临终前所书之疏,不禁起了怜惜之意,随即诏令法司不要再追查此事了。直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这场冤案才得以平反,世宗追谥杨一清为文襄公,赠太保衔。

杨一清死后,被葬在了镇江城西大岘山芦湾村,与继配胡夫人合墓。胡夫人系杨一清姐夫胡德延的胞妹。当年杨一清护送父亲杨景灵柩到镇江时,妻子段氏不幸亡故。胡德延便将胞妹嫁给了杨一清。可惜,这位胡氏夫人也没能为杨一清生子,传续香火。

对于一代名相杨一清,《明史》这样评价:“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也就是说,杨一清的才干,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有人将他比作大唐名相姚崇。杨一清一生出将入相,数次大起大落,最终却落得如此凄凉下场,怎不令人欷歔?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习 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