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清代京畿岭道路

清代老南门五条街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镇江街景道路

日伪时期中山路道路

1942年的大市口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山西路

1985年9月12日劳动路拓宽改建

儿时家住西津渡蒜山对面的巷子里,巷子的一头是长江江岸,另一头就是苏北路。苏北路是砂石路面,比较平坦。记忆中,当时是有马车从这条路上经过的,我们只需花3分钱,就可以坐上马车,到达金山。不记得是哪一年的冬天,抽调来搞春节运输的棚布卡车,因避让行人,就在蒜山对面的粮店门口翻了车,我们当时正在路边玩耍,那四脚朝天的汽车,汽车下受伤的旅客,到处乱滚的鸡蛋等年货构成的混乱场景,至今仍在眼前,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车祸,看到了车祸的惨烈。

1967年,当时的镇江桥梁厂要在我们这里建设仓库,就将我们家安置到京畿岭互助巷,巷子口就是京畿路,京畿路当时是火车站到市区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卵石路,在距离条石路牙不远的地方,两边各有一条深深的车辙印,看着这条车辙印,可以想象当年京畿岭上独轮车来来往往的繁忙景象。

1978年知青上调回城,我从谏壁砖瓦厂辗转来到公交公司,更是和马路与城市道路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我当时在公交公司三车队从事总调度工作,8月份中山西路实施拓宽改造,那可是我市当时最繁忙的火车站至谏壁镇3路车的必经之路。每天我们有20多辆车往返载客,常常因为施工挡道被堵。望着周转不灵的车辆、焦急万分的乘客,作为总调度的我自然是对这样的拓宽改造颇有怨言。可是1986年中山西路拓宽改造竣工后,这条分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和绿化带,宽40米的大道,大大改善了公交车的通行状况。

镇江城市近代道路建设,始于清代。同治年间,英租界内建成4条干道,成平字形,路宽一般为8-10米,其中:大马路(今迎江路)、二马路、三马路(今已封闭)为沥青路,四马路(今苏北路迎江路口的一小段)为片石路。这些马路均很短,最长的大马路为214米。 清末民初建成南马路(今永安路)、仁章路(今健康路)、车站路、京畿路。

1929年省政府迁镇,原英租界内的沥青路年久失修,逐渐损坏。1929-1937年,先后新建的马路有:中山路(今中山桥至老北门一段,全长1.62公里)、中正路(今解放路,全长2.9公里)、省会路(今中山西路,全长2.47公里)、中华路、宝塔路、正东路和江边马路(苏北路平政桥至铁道口),并在大市口中心建成中山塔(1965年拆除)。1937年,准备拓宽西门大街(今大西路),道路两边房屋已拆迁,因镇江沦陷而停建。

日伪统治期间没有新建道路。1939年,西门大街在拆迁拓宽的基础上铺设碎砖和砂石路面,并改名为大西路。

1947年,建成苏北路(解放路至平政桥段),全长1.26公里,并在苏北路与中正路交叉处,建成直径50米的广场。同年,大西路铺设沥青路面,在施工中第一次使用压路机,并在大西路与宝塔路交叉处建成广场。

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市一面维修改造原有道路,一面开辟新的道路。至1985年末,市区有宽3.5米以上的道路总长160.84公里,面积98.11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总长56.78公里,总面积61.71万平方米,余为低级碎石路。这些年来,随着车辆行人的增多,对城市道路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今年我市全面实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将对市区的56条道路进行全面改造建设,改造后城市的功能性、环境面貌、投资环境将大大提升,加快辖市区同城化进程,市民出行也将更加便捷。

2013年我市全面实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国庆前,健康路东段、林隐路改造等36项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已经竣工,如曾经的“蜗牛大道”健康路也变得宽敞平坦、车水马龙,我不禁想起自己记忆中有关城市道路的往事。

镇江城市道路建设的旧事旧影

发布时间:2013-11-17 08:4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80年代中山路拓宽后面貌

中山路拓宽前的道路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吴家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