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下鼻,一个古怪而古老的镇江地名

发布时间:2013-11-16 08:4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乡镇以下古怪而又古老的地名中,下鼻(又名下濞)称得上是最突出的一个。下鼻的古怪在于它的名称。笔者上世纪50年代读书于七里甸的镇江中学,经常路过学校东侧的一个大水塘,人称下鼻塘(又误称为下瘪塘)。问下鼻的含义,当地人也不知其所以然。

直到50年以后的本世纪初,我才在唐代欧阳询(公元557-641)主编的《艺文类聚》中查找到了下鼻的出处。该书卷六“冈”载:“刘桢《京口记》曰:城北四十余里,有小岗,高二丈许,有人鼻形,着岗西头,有口在上,而鼻在下。方如数尺,状如燋土。古老相传,因名‘下鼻’。今复无鼻,厥口犹在。”(文中所说“城北四十余里”,据下文《至顺镇江志》所载,当为“城西十余里”之误。)刘桢(生卒年不详)是南朝刘宋时人,距今有1500多年。从他的记载可见,早在他之前已有“下鼻”之名;而之所以称为“下鼻”,是由于小岗西头,“有人鼻形”,“有口在上,而鼻在下”,与正常人的鼻在上,口在下相反,所以叫“下鼻”。自然下鼻所在的小岗应当称为下鼻岗。

下鼻名称的古老,在于它不但出现于比刘桢还要早的三国时期,而且延续使用了至少长达1700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查阅古书记载的与下鼻有关的地名,有下鼻浦、下鼻港、下鼻铺和下鼻塘。《至顺镇江志》卷七“浦”载:“下鼻浦,在城西十八里。《舆地志》:‘浦在城西十八里,北入江,吴置刺奸屯。晋郗鉴于浦西筑两垒。’《京口记》:‘有小墩,东西长高二丈,有人鼻形,著墩西头,又有口在上,鼻在下。’东有憩宾亭。下鼻西七里,有乐亭浦,《吴书》所谓薄落也。王濬缘江图为渎浦亭。”该书卷十一“屯”引南朝顾野王(519-581)撰《舆地志》也说:“城西十八里下鼻浦,吴置刺奸屯。”由此可见,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有了下鼻的名称;下鼻一带在六朝时期曾是江防要地,也是由京口往首都建业和建康(今南京)的水上交通要地。《至顺镇江志》卷七“港”又记载丹徒西乡有下鼻港。从地理位置看,此港当在下鼻浦。下鼻浦和下鼻港的存在表明,至少到元代,今天已远离长江的七里甸一带当时仍靠近长江岸边。

关于下鼻铺,《嘉定镇江志》卷十二“驿传”载,丹徒县境内“登云门(按:镇江府城西门)外,西接建康界(按:指南宋建康府即北宋江宁府所辖之句容县境)”共有6铺,依次为:施水铺、下鼻铺、乐亭铺、洪信铺、高资铺、炭渚铺。又据《至顺镇江志》卷十二“邮传”记载,“施水铺,东至府前总铺九里,西至下鼻九里。下鼻铺,西至乐亭九里。”记载表明,下鼻铺距城是18里,与丹徒县西乡的下鼻浦、下鼻港在同一地区。由此可见,到宋元时期,下鼻一带还是通往江宁的陆上交通要道。不过,据清代洪亮吉(1746-1809)撰《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七“丹徒县”记载,到清代乾隆年间,丹徒县只有“丹徒、炭渚二驿”,可见当时下鼻铺已不复存在,下鼻一带陆上交通的重要地位已有所改变。

下鼻诸地名中,到上世纪80年代止,仅存有下鼻塘。《至顺镇江志》卷七“塘”载,丹徒县西乡“三都”有下鼻塘。此塘与下鼻铺等同在丹徒西乡,当也是因在“下鼻”一带而得名。《至顺镇江志》的记载表明,宋元时期已有下鼻塘。下鼻塘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未消失。但到上世纪90年代塘已被填埋。下鼻塘称得上地名“活化石”:下鼻塘的所在,表明历史上的下鼻、下鼻浦、下鼻港、下鼻铺,就在今天的七里甸一带;下鼻塘的存在,表明从三国时期已经出现的下鼻地名,到上世纪80年代,至少已经延续使用1700多年。同时,历史上众多下鼻地名的存在,以及与之有关的记载,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七里甸这一带三国以来山川以至人事的变化,因而值得人们注意。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乔长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