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晏公庙:祭祀古代水神的庙宇

发布时间:2013-08-21 08:3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晏公信仰不知起于何时,这位神仙是什么人,庙在哪里现在也很少有人说得清了。据史料记载,西津渡当年也曾有一座晏公庙,这座晏公庙今天还有什么遗迹吗?它在历史上究竟有什么故事?镇江还有晏公庙吗?笔者沿着这条搜神路线开始了探访:

 晏公是朱元璋“捧红”的水神

 晏公是护佑水上平安的神灵,民间将妈祖拜为海神,晏公奉为河神。当年要出海的人们,必到天妃宫乞求妈祖保佑;欲行走于江河湖泊的人,则必到晏公庙进香祭祀,以求平安顺行。

 传说晏公面如黑漆,浓眉横髯,千里眼与顺风耳是他的手下。他曾经纵容手下为害江湖,浮海为怪,毁船沉舟,为害商渔。于是妈祖驾轻舟找寻晏公,与之大战一场。晏公不敌败下,但仍不服,幻化为神龙,兴风作浪,再来相犯。妈祖投下神绳将他牢牢绑住,晏公才惧而伏罪。妈祖收服晏公后,教他统领水族诸班救民解危。

 镇江大约在宋朝时,就有了晏公庙,属于民间所立的小庙。后来道教把晏公拉进道教神仙系统,并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了一段故事:晏公原名晏戌子,是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在朝廷里当官,因病回乡,在船上奄然而逝。然而,神奇的是,船没到家乡时,家乡人却看到他骑着马奔跑在田野上。船到家乡后,乡里人听说他已经去世了,都惊骇不已,他们打开船上的棺木,发现里面一无所有,遂认为晏戌子成神了,立庙祀之。从此,晏戌子经常有灵显于江河湖海,水上遇到风波汹涌,商贾只要大喊他的名号,就会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风平浪静。

 说起晏公庙,就不得不提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他与张士诚打仗时,一次化装出行,乘船遇险,是晏公显灵救了他。

 清代的一些书稿中这样描述:朱元璋与张士诚大战时,派出大将徐达,徐达屡战不利,朱元璋扮为商贾亲率冯胜等十人驰援。顺流而下,江风大作,船翻了。朱元璋非常惶惧,乞神保佑。忽见一个穿着红袍的人,拉着船拖到江岸上,朱元璋问:救我者谁也?这位穿红袍的人说:我是晏公。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又听说晏公帮助沿江的百姓以烤猪为饵,擒获了毁坏江堤的猪婆龙(即鼍龙现称扬子鳄)。于是诏封晏公为“神霄王府晏公都督大元帅”、“管理河道显灵平浪侯”,命天下建庙祀之。此后,晏公便从民间的神仙,一下子成为官方祭拜的神灵了。

 从此晏公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河行船。在当时以舟船漕运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年代,在往来繁忙的水陆交通中枢重地,在船工渔户密集聚集的地方,渐渐都有了晏公庙的踪迹。西津渡作为南来北往的商贾船工路过地,渡口古街盖有晏公庙,船工将晏公视为行业神,出船或回航均要登岸上香祭拜;乘舟外出的客商渔民,都要来此乞求平安丰达。无数善男信女岁岁祭祀,香火旺盛。

 镇江地区除了西津渡有晏公庙外,还有高桥晏公庙,是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和乡人募化所建,有山门和三清殿,后被战火毁坏。江心洲也曾有过晏公庙,因为江心坍塌,沉入江中。

 “拜晏公”有驱邪和求平安色彩

 明朝中期,晏公的影响已遍及社会各阶层,其水神的地位已接近龙王。每到新年伊始,商贾和船工都有“拜晏公”的风俗,整个祭神过程由迎神、驱魔、保太平等组成。

 “拜晏公”一般要持续多日,时间为新年开始到元宵节。开始后,整个晏公庙周围喧闹的鼓乐和炮仗声不绝于耳,精美的花灯目不暇接;城里城外的乡民游街串巷,古老的镇江城日夜笼罩着欢乐的气氛。

 晏公庙里的神像在元宵节要被抬出来,穿行在大街小巷中,以驱除邪祟。抬神像和参加驱邪活动的是男人,女人和孩子则留守家中,紧闭门窗,以免引来邪魔。

 这个时候,家里的牲畜都要被关在家中,不许发出一点声音。因为人们认为,如果这个时候发出声音,会被鬼神听到,意味着新年会有灾祸来临,那是很不吉利的。人倒好管,可鸡狗要发声那是谁也管不了的事。怎么办?民间自有妙方。在跑五更的前几天,鸡狗就被饿着,等跑五更时,再给它们喂饭喂骨头,那时候它们就会只顾着吃,不会再来吵吵嚷嚷地添乱添堵了。

 晏公的神像被抬着走街串巷,因此抬的人要精选年轻有力的船工。年轻船工们喝了烧酒,光着膀子戴上面具,在各条街巷里绕行。走一圈就意味着赶走了邪魔,晏公神像要走过整个镇江城,然后才会回到庙里。

 回到庙中的晏公,盖在神像身上的红布被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将被人们哄抢。为了能够顺利抢到红布沾到福气,人们也顾不得身份、尊卑,道士们在前面奔,人们在后面追,跑得最快的人才能最终抢到那块红布。镇江人说的“分红”、“沾沾福气”,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这时候女人是不适宜在场的,所以便要等到跑五更结束,再出门来一起狂欢。这种狂欢的节目,带有浓郁的驱邪的民间色彩。

 西津渡的晏公庙除了祭祀晏公外,还祭祀萧英佑侯。传说中的萧英佑侯龙眉皎发,面色如童子,在南宋度宗时代成神,附灵为童子,能预言祸福,在明朝时候,被皇帝封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作为水神,被合祀于晏公庙中。

 西津渡晏公庙后改为京口救生会

 清康熙年间,镇江京口蒋元鼎、朱永载等15人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了“京口救生会”,这是一个由民间士绅兴办,专业从事江中打捞沉船和救生的机构。

 五年后,京口救生会将西津渡的晏公庙旧址购买下来,建屋三间作为会址,晏公作为保佑水上平安的神仙,仍被救生会祭祀。同时,参加共创救生会的善士辞世,也立牌位于楼西祀之。

 京口救生会义士们的善举感人肺腑。清乾隆初年,京口义士蒋豫继承族人之志,召集乐善好施者全力振兴京口救生会。商定凡救生人员于江中救活一人给赏钱1200文,捞获浮尸一口给奖赏及棺材抬埋费1150文。蒋豫与后人苦心经营京口救生会连续七代,计140余年,成为中国救生行善之典范。

 清乾隆六年,蒋豫之子蒋宗海继承先志,接办京口救生会。蒋宗海在乾隆十七年高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职,他任职不久便辞官还乡兴办京口救生会等诸多慈善事业,每遇经费不敷,便在丹徒、扬州一带募捐,独立维持救生会达54年之久,与镇江王文治等被誉为“京口四君子”。

 京口救生会的善举对沿江官府影响极大。丹徒县令冯咏把救生作为头等大事,经常在大风天气亲自乘坐救助红船巡江。京口救生会为民间慈善机构,初创之时不领官费,自行捐办。历经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救生会每遇经费不足,官民皆相捐助。

 在太平天国战乱后,救生会房屋、船只全毁。清同治年间,蒋豫的后人蒋宝在旧址上重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侵占镇江,洋人将昭关救生会所占作领事馆。清廷官员让蒋宝向洋人领取租金。蒋宝力争要保会址,拒绝领取租金。1876年,镇江美、英领事馆另址建成后,洋人只得将房屋归还救生会。

 清光绪十九年,蒜山以东江面沙滩露出水面,救生会专门打造了木浮筏,以方便渡江旅客上下。两年后,救生会重修会所。到了1923年,镇江和瓜洲士绅合力倡议开创轮渡,成立了普济轮渡局,购置了“普济号”轮渡船。直到民国年间,京口救生会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今,我们走近当年的晏公庙,如今的镇江西津古渡救生会旧址,这座代代相承、保存完整的建筑,也是中国救捞事业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院内的六角亭,亭额写着两个遒劲的篆书大字:“静观”,在这里静观远眺,往昔渡口千帆云集的历史烟云已散去,但晏公庙的民俗风情和救生会的慈善精神,还在默默净化着人的心灵,祝福着盛世和太平。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蔡庆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