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茅山,一座读书之山

发布时间:2013-08-09 07:3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提起茅山,人人皆知这是一座闻名全国的道教之山。但说它是读书之山,兴许有人会产生疑惑。可是,这却是历史告诉人们的确凿事实。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一旦“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在宋初,全国除有公认的嵩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四大书院外,还有茅山、石鼓等书院。晋以来,茅山的地位空前提高,至唐宋间最盛时,茅山的宫观庵院多达二百五十七座,有房屋五千余间。这其中就有一些是书院,多少文人学士从这些房屋传出朗朗读书声。当年,崇禧观就曾经是一座茅山书院。据《至顺镇江志》载,这座书院是北宋仁宗天圣中期(约1028年前后),由侯遗(字仲逸)创建的,朝廷还赐给他田亩束帛作为奖励。二百年后,南宋理宗端平中期(约1235年),又有曾经官至知府的金坛人刘宰复建茅山书院于三角山。仅此即可见两宋时茅山读书风气之盛。再研究一下历朝历代有文字记载的、数以百计在茅山读书的文人学士,看看他们在茅山的所作所为和成就,就会发现:茅山是一座真正的读书之山。

历代有人茅山修炼出成果

入茅山读书的第一种情形是:读书亦即修炼,并取得显著成果。这类人最多。诸子百家中的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而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便为修道最重要的两部经典,由是可知,古时入山修道、隐居,乃至炼丹,都不能不在山读书。

秦时,李明真人在古炼丹院(今乾元观)修炼;西汉时,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读书修炼成仙;据《茅山志》(元代道士刘大彬撰)卷十五、十六《采真游》记载,隐遁茅山卓然有事迹之著名隐士和道士计141人。如西晋时,女道人魏华存读书修道于茅山,被尊为茅山宗开山太师;东晋时,许谧、许翙父子曾在茅山读书修炼,并与杨曦合著《上清经》,创立了茅山上清派;晋末至宋、齐、梁时期,茅山读书修道者日众,较著名的有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钱妙真……隋唐五代,茅山道教进入兴盛时期,来茅山读书学经者常达数千人,其中不少人读书修道成名,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刘得常、王栖霞等;宋元时期,茅山道教继续发展,比较知名的道教学者有成延昭、刘大彬、刘混康、徐希和、蒋宗锳等。

在后来的明清时期,茅山仍是江东道教圣地,在茅山读书修道成名有邓自名、薛明道、陈德星、任自垣、王克玄、沈祖约、蒋德瑄、徐祖谏、戴绍资、任绍绩等。张崇富在《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一文中说:在明代,“天下乞灵于名山者,东岱岳,南武当,东茅峰,奔走士女,地无远近,而岁无宁息。”到了清代,仍有道士笪蟾光在此读书修道,并撰成了一部《茅山志》。

葛洪等茅山专事著书立说

通过读书,专事研究理论,成就学术,著书立说,这是入茅山读书的第二种类型。这类人也不少,句容人葛洪就是较为著名的一个。《晋书·葛洪传》说,他从官场退位以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葛洪自己也说,入山隐居“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他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余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其读书成果可谓丰硕矣!

编选《文选》的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茅山也有他的读书台的记载。《乾隆句容县志》称:“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在县东南四十里(即今茅山喜客泉南侧高地之上),昭明尝从陶隐居学,筑台于此,旧址尚存。”时下人们常去观光的抚掌泉(又名“喜客泉”),就在茅山崇寿观之上,昭明读书台下。另有唐代茅山宗学者吴筠,他的守静去躁思想,就是他在茅山读书时的产物,所著《玄纲论》三篇,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礼部侍郎权德舆在《吴尊师传》一书中称他“尤为达识之士所称”。另据《江苏艺文志》和《金坛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金坛人洪应明晚年隐居茅山,写下了著名的《菜根谭》。

陶弘景茅山读书破万卷

入茅山读书最典型、最出名的要算南朝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陶弘景茅山读书破万卷的情形,可算作在茅山读书者的第三种类型。

《梁书》说他“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在梁“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获准之后入山,“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南史》说他“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又:“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其所著学苑百卷,孝经、论语集注、帝代年历、本草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记、图像集要及玉匮记、七曜新旧术疏、占候、合丹法式,共秘密不传,及撰而未讫又十部。”

陶弘景先隐居于华阳洞,后移至乾元观的郁冈峰,辛勤耕读著述和修炼。他在茅山隐居时间很长,“读书万余卷”,成果最大。在茅山的近四十五年间,他收弟子三千余人,著书二百余卷。

学者“野人爱向山中宿”

在茅山读书的第四种情形就是纯粹的读书隐居了。茅山是一座景色旖旎的名山,“山静峰秀凝神气,林幽泉清知道源”。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先后到此游览、居住。他们借茅山发思今念古之幽情,或赞山川之多姿,或羡神仙之飘逸,或论世事之舛怪,或叹人生之多艰,咏题赋诗,作文著书,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这类读书人当以顾况和康有为为代表。

唐代诗人顾况曾是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府判官。他烦透了官场一帮人的嘴脸,早就想寻一处清净之地,遂于晚年定居茅山,号华阳真逸。他不信炼丹进补之说,隐居茅山纯因“野人爱向山中宿”。顾况在《闲居自述》中道:“荣辱不关身,谁为疏与亲?有山堪结屋,无地可容尘。白发偏添寿,黄花不笑贫。一樽朝暮醉,陶令果何人?”他寓居元阳观读书多年,留有《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诗;诗人韦夏卿、綦毋诚曾在茅山与他以诗酬答,有《送顾况归茅山》各一首,均收入《全唐诗》。

清末“戊戌变法维新第一人”的康有为,一直爱慕茅山的清灵隽秀,晚年将其母的灵柩从千里之外的广东移葬于茅山乾元观,并亲书《茅山葬母碑》。之后,又隐居在乾元观为母守孝三年。可想而知,这位大学问家隐居茅山绝不是成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他肯定也会很好地利用这个最佳的读书场合和机会的。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沈伯素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