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话说句容“乐舒”班

发布时间:2013-07-05 07: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京剧是国粹,历二百余年的发展,涌现出众多流派与名家。而民间亦有许多京剧戏迷组织,句容亦曾有这样的组织,名曰:“乐舒”班,是句容地方戏曲史上的一个亮点。

“乐舒”,顾名思义,就是用京剧艺术展示人的精神快乐之意。它同舞台京剧全程表演有所区别,即它是以清唱(坐唱)为唯一表演形式的文艺活动,除却舞台表演动作,专司唱念,类似于苏州评弹。

早在19世纪中叶,句容大卓乡一带就有了乐舒活动;辛亥革命后,句容乐舒活动有了较大发展,部分艺人开始办学,招收徒弟;20世纪30年代,句容乐舒进入全盛期,各地乐舒班有20多个,艺人有百十人,活动范围远至江宁、溧水、南京城郊等地,影响颇大。至于乐舒何时何地发源,何时传来句容,因史料缺乏,难以析断,只能留待后考。

乐舒班成员一般六七人不等,多者十几人,多以自然村人员为班底,演练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为原则,有活动时集中,平时各干己事。故从性质上说,乐舒是乡村群众自娱自乐的业余文艺表演。乐舒所唱曲目,为当时京剧的主要选段;演员坐台清唱,行腔念白皆京韵京腔;伴奏为京胡或京二胡;曲牌、曲调、曲谱及唱念基本功,均为师徒口口相授。乐舒演唱最高境界,则是唱、念、拉由一人完成,即自拉自唱。一开始,有的艺人只能唱不能拉,而有的则相反,随着艺人个人努力,技艺日进,最终形成唱念拉的完美结合。

逢有重大节日,比如春节,乐舒班都要表演,本村或外村如遇结婚、寿诞之喜事,乐舒班也应请前去祝贺助兴。靠着长期刻苦训练而成的精湛技艺,乐舒艺人赢得了广大乡民的由衷喜爱。笔者村上有位乐舒艺人,名叫万德炳(上世纪70年代逝世),自拉自唱功力非凡。记得小时候过年,村人组织文艺演出必请他上台,已成了每年村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他是木匠,平时做木工活时,常边做边唱,看他干活,让人觉得劳动实在是件快乐的事。有一次,他给我们生产队修犁耙水车,我向他请教如何学唱京剧,他给我讲解京剧基本知识,并以当时样板戏《红灯记》为例。《红灯记》唱腔中有个曲牌名叫“扑灯蛾”,他用手边打拍子边唱,我听了觉得确有飞蛾扑灯那种节奏感。他还说唱京剧最主要是掌握好行腔运气,特别是尾音拖腔的处理,如“啊、依、乌、烟、昂”等词尾韵字一定要唱得饱满、洪亮、清晰有后劲,我当时听得懵懵懂懂。可能受其影响,至今我听京剧特别注意演员行腔的圆润饱满度。

像德炳老人这样的乐舒艺人,当时句容有很多,其中代表人物要数谢景森,他生于1888年,卒于1956年,乳名二毛,句容城镇人,靠自学入门,也是句容唯一以乐舒为业的专职艺人,先后收徒三四十人,手下搭配有三个班子;而句容乐舒班人数最多的当数石狮乡戎岗头村乐舒班,该村唱乐舒的有20多人,时有这样的顺口溜:“戎岗头乐舒班,请六个来十三,一桌坐不下,只好两桌摊。”可见该村乐舒兴盛之一斑。

日寇侵占句容后,乐舒活动日渐衰落,抗战胜利后也未能恢复元气。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欣赏水平的改变与提高,乐舒被冷落,直至消失。不过,作为句容地区特有的民间京剧组织,乐舒班曾有过它的辉煌,它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很快消失,但在句容人的记忆深处仍留有它的影子。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陶正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