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街头唤住施景培

发布时间:2013-07-04 08: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953年我在京江中学读初中时,施景培已是高三年级学生。听同学讲,他在当时的《旅行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镇江名胜景点的文章,我甚是钦佩,悄悄关注起作者,并立即去市图书馆查阅了这篇文章:《镇江的三山》,文章图文并茂,这也可能是最早介绍我市名胜的文章之一,我立刻成了施景培的“粉丝”。我一生与写作结缘,写诗写散文,以后又在高校任教写作课,施景培可算是我的启蒙老师。

之后各自离校。我与他在校时互不相识,年龄年级相差也大,毕业以后各奔前程,从无联系,但我始终记得“施景培”和他的《镇江的三山》。

后来我便赴山东读书,继又入川,辗转贵州高原,偶然一次回镇,却在街头碰见了施景培,立刻唤起潜意识:“施景培、镇江三山。”心中还诧异:“他怎么也回到镇江?他现在又在何处呢?”那个时代,“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口号很响亮,毕业后大多天南海北,留在镇江的很少。不过却没有上前打招呼,心想人家还不认识咱呢。

“文革”期间,我回到镇江闲住,我妻子工作的造纸厂即在我家老宅附近,一次突见施景培走进纸厂,我很好奇,立即向妻子探询:“那个戴鸭舌帽的到你们厂,是什么人?干什么的?”我妻说:“他是谏壁中学的施老师,他爱人在我们厂。”自此,我得知了施景培的“下落”。我调回镇江后,与他有时在街头相遇,依然是互不相识,形同陌路。

不久前,在九里街又见施景培,见他迎面走来,我们都是70开外的人了,机会不多了,没有必要再矜持与含蓄,产生了不吐不快的冲动,我立即对他喊道:“施景培!”他放缓脚步向我走来。我的反逻辑行为首先要打消他我是街头骗子与疯子的顾虑,于是立刻谈到《镇江三山》,并解释,我们的老伴在同一单位工作,他大为感慨,说想不到我还记得住他的名字,并告知,他现住香江花城,欢迎我去玩。他更想不到眼前的陌生人当了他几十年的默默“粉丝”。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君 羊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