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我关于防汛抗洪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3-06-28 08:2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军民抗洪图

 

清代水灾灾民

作者家被山洪冲垮的房屋

 

洪水淹没的港口

 

防汛取土

很快就到雨季了,每到此时我总会想到我所经历的一些防汛抗洪的往事。

孩提时代,家住镇江西津渡蒜山对面的巷子里,每到汛期长江大潮感受到的是江水暴涨,水位升高。后来拆迁,搬迁到京畿岭火车隧道旁,宝盖山的山脚下,一到雨季汛期,特别是暴雨大潮,立刻感受到了水的无情。每到夏季,暴雨引起山洪,洪水夹裹着山上的枯枝败叶、垃圾杂物顺着自然形成的山沟汹涌而下。有时杂物会堵住我们家房屋旁的城市下水道入口,山洪挟裹着的泥土杂物会漫上路面。记得1979年暴雨特别大,宝盖山上下来的洪水来不及排泄,就顺着互助巷漫上京畿路,漫上铁路货场、牛皮坡、车站路的道路,洪水漫过之处到处是泥浆杂物,影响了城市交通。也就在那一年,我们家临山的简易房被洪水冲垮,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解决了我家的居住问题。

每年汛期我们家为了保证城市下水道入口的畅通,总是冒着暴雨在老父亲的带领下,用铁锹铲走杂物,暴雨越是大,我们越要铲,真是深受其累苦不堪言。

1987年我来到运输管理部门后,防汛抗洪恰恰是我所在单位的社会职责之一,而我也从自家防汛抗洪,开始参加社会防汛抗洪工作。

记得1991年7月10日我们运管处召开防汛动员会,成立30人的防汛突击队,24小时值班。镇江焦化厂东侧硫酸库北临江堤,7月12日11:45江堤被洪水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江水涌入缺口扩大。5只内装800吨硫酸,50吨易燃易爆的贮罐,紧紧揪着全市人民高悬的心。焦化厂一旦进水,全国第一座铸造焦炉就要遭到严重破坏,市区3万户居民的煤气供应将会无限期中断……

加固江堤是当时唯一可行的上策,我们立即采取措施,就近取土,集沙固堤。到专业运输单位调集挖掘机械,指令20辆145吨位的自卸汽车,从焦化厂附近的冶金机械厂山坡取土运到塌方现场,我们一路上把关设卡,确保运行通畅,人歇车不歇,硬是在13日凌晨5时,保证了固堤用料,顺利完成堵漏。这12个小时共运送土石6000多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7月3日至16日14个昼夜,我们镇江运管处共组织企业参运车辆925辆,拉运草包62万只,木材676立方米,麻袋12万只,编织袋347000只,石料2205吨,泥土5754.5吨,抽水机械19台……

当时的镇江市委书记俞兴德、市长钱永波及各级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亲临现场。已经57岁的副市长姜启才还跳进“管涌”堤岸旁的齐胸洪水中,并在江堤召开由军分区和26个部局参加的紧急会议布置决策。镇江焦化厂200多名职工在挡洪墙外用身体筑成一道人墙,阻遏奔涌的江水,还拿出300多条棉被,由水性较好的职工潜水堵漏。当年由各级领导干部、军分区官兵、武警、民兵、工人、市民……共同组成的抗洪大军面对汹涌的洪水。

镇江是水灾多发地区,城区位于“一水横陈,三面连冈”的河谷盆地。古代镇江城范围比现今要小,且位居高地,又以城墙、城河为界,对洪涝威胁尚不敏感。但随着现代城市区域的扩延,向西到七里甸一带,向东到虹桥港、象山一带,这些地区地势较低,人口稠密,工厂密布;洪涝的危害日益敏感,城市防洪和除涝工程已成为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1950年7月,镇江专署成立防汛防旱指挥部。后专区和丹徒、丹阳、句容等县相继建立抗旱排涝队。1983年市管县后,市、县防汛机构定为常设机构,逐步形成了防汛抗洪的统一快速的反应处置机制。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吴家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