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镇江老存仁堂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3-06-24 08:4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的中医传统源远流长,相伴随的是镇江制药行业的欣欣向荣。当年城里的药房行业非常繁荣,尤以银山门、天主街(今人民街)、大西路、大市口一带较为集中。大华、周宗记、济康、同济、天一、济世、黄义兴、张万春等等,都是具有良好声誉的药房字号。其中,大西路上的存仁堂已有百年历史,在这座老建筑上,依稀可以看到无数代学徒、药工、掌柜们心血和汗水重叠的身影。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仕途发家的浙江人许道声在当时镇江的石浮桥(现京口闸地段)创立了“存仁堂”药铺。开始药铺以施药为主,后改为营业性质。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到了清光绪九年(1884年),“存仁堂”由石浮桥迁至西门大街(现大西路436号),并于抗战前重修门面,将“存仁堂”更名为“老存仁堂”药号,以示百年老店,直至今日。

182年后,“老存仁堂”经历了公私合营等身份的转变,最后成为全民性质的国营药店。如今的“老存仁堂药店”变成了医药连锁,拥有44家药店,深深扎根于镇江。药店内既保持了原本中药的特色,又兼营西药、保健品等。并于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430家“中华老字号”。

“老存仁堂”有“存其仁父,同济众生”之义,之所以能够成为镇江药店的老字号,自有其独到之处。其中尤以在饮片的炮制上,选料考究、工艺精细,深受顾客的信赖。如:“小儿回春丹”、“回天再造丸”、“蚕豆花膏”等,均因疗效高而扬名长江南北各地。自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药店年加工量达6吨左右,品种大概有150个。直到现在,镇江中药厂畅销全国的“筋骨疼痛酒”、“锡类散”等均是参照老存仁堂药店的古方合制而成。

做饮片,就得讲究药工切片,一块天麻能切多少片?老药工刀起刀落,上百片薄如蝉翼,看得人目瞪口呆。

这只是药工的学徒功夫而已,在药房工作了40多年的王美芬说,从切药练起,到熬膏方,然后是辨药、抓药,每一个活既是劳力活又是技术活,她16岁进药房当学徒工,练了十几年才算被师傅带了出来。

除了切药,入门还要碾药粉,重重的铁碾子上,站着瘦小的学徒,不停地用双腿来回晃,一服中药,有时候要花上一天半时间,碾得细如粉尘,非常辛苦。

熬膏子更是一件累活儿,不但得有体力,还得肯吃苦。每张膏方的药性、味道、分量不同,制作的要求都不同,得有扎实的基础才行。同样的药,采摘的时间不同,产地不同,或者加工的方法不同,都会影响药性。膏子要在老式的炉灶上完成,一般是冬天熬制,如果赶上大夏天制作,那炉边的火气冲得常人站都站不稳。

旧时的中药都是用小纸包好,然后附上一份药物说明书。包药的纸,都是16开、32开甚至48开大小不等的,码好的纸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台上,如果码得不是方方正正,而是长一截短一截,看客们便会拂袖而去。

手脚麻利只是一个药工最起码的基本功。一个好药工,要精通药理。不仅要能熟练分辨出七百多种药材和制剂的真伪优劣,还要熟知每味药的药理药性、配伍禁忌、炮制加工、正名别名俗名等。同时,一个负责的药工要会“审方”,若有医生一时大意,配错了方子,或是犯了一些禁忌,药工有直接“拒绝配方”的权力。那时的药工,医术至少要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级医师的水平,背得出上百个方剂汤头,对于大病还能当参谋,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给病人当顾问。

随着时代的发展,擅长中药传统制作方法(如:制作饮片、药丸)的药工已经越来越少,在如今存仁堂的众多连锁药店中,也只有3位这样的药工,并且其中两位互为连襟。在存仁堂大西路店制药已20多年的唐善伟告诉记者说:“当初入这行是为了混口饭,没想到一做便是20多年,制药很辛苦,我却也经历了多年制药的变迁。”从最初的砂锅煎药,到现在的电控钢锅……部分工具的革新给药工省了不少力,但这也并不能让更多人留住。

存仁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小鸣说:“现在我们仅存的,善制传统中药的3个员工中最小的一位也有四十来岁了,未来这一块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经营者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好药工不好当,掌柜也同样不好当。

现在老存仁堂的门店里最高的职务是“经理”,过去最高的职务是“掌柜”。药行内等级分明,一般的药工,据说每个月的收入是两斗米,日子可以过得温饱;掌柜,每个月的薪水是一般药工的四到五倍。

掌柜的要懂行情,对药材了如指掌,拿来一副号称“寸茸寸价”的鹿茸用手一捋,就要能立即说出是花茸还是血茸,老嫩如何,哪一寸值哪种价格。

各种膏、丹、丸、散的行情,掌柜的都要熟悉,存仁堂的小儿回春丹、锡类散、人马平安散、回天再造丸等,都是几代掌柜的心血,因疗效高而销往外地。

从晚清开创初,镇江的药房时兴时衰,而老存仁堂屹立不倒,背后都屹立着一个神一般的“掌柜”。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蔡庆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