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烂尾新闻究竟“烂”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3-01-25 11: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据媒体报道,2012年的热点事件,官方承诺彻查、整改后,有的案件宣布将公布结果,有的仍在调查中,有的则再无音讯。其中,有媒体询问陕西“表哥”杨达才事件的调查进展,陕西纪委下属多部门建议记者咨询纪委宣教室,而纪委宣教室人员则称对此事并不知情。(1月24日《南方日报》)

舆论监督靠谱还是不靠谱,并不在于“围观的力量”,也不在于“网友曝”的执着程度——归根结底,还在于制度的刚性与稳态。所谓“烂尾新闻”,用“百度百科”的说法,就是那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地方部门“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职务,也只是一种“消极应付”,并非意在解决问题,而是暂时平息民意“怒火”。一旦公众视线转移,下文也就不了了之。

自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后,中国以制度形式告别了官方的“无可奉告”年代,但在这种公开责任的倒逼之下,虚与委蛇的并不鲜见。2012年的诸多公共事件,但凡涉及权力责任的,几乎难有完美收官。“被烂尾”的公共事件,大致三种类型:一是回应很乖、处理很难。譬如“塑化剂”与“毒胶囊”,其来龙去脉或相关国标,至今仍在云里雾里。二是态度严肃、真相暧昧。譬如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转眼已成“过去式”,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波及3个省,事故损害迄今未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杳无结果。三是道歉敷衍、再无下文。譬如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被仓促火化,当地政府只是“诚恳道歉”而已,除了县民政局及殡仪馆的“书面检查”,究责机制从无启动。

烂尾新闻,已经成为公共生活中的一朵奇葩。“彻查”的声音言犹在耳,转眼就物是“言”非。说到底,还是在于责任追究机制缺位。一切仰仗“领导”的情绪与关注,一旦时过境迁,分散的舆论形成不了倒逼的力量,再有理的质疑,谁也懒得理。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