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送温暖”式救助如何精确定位

发布时间:2013-01-01 07:0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据报道,发生民工冻死事件的郑州中州大道已全线禁止民工住宿,有关部门为民工准备了提供基本住宿和避寒的安置点。但现实中民工并不领情,他们表示,自己并非无家可归,而是露宿高架桥下更容易找到活干。

罕见的极寒天气现身各地,做好特殊群体在寒冬中的救助帮扶工作,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关怀,也是政府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但有时事情却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送温暖”在现实中却时常遭遇了受助者“不领情”的尴尬。

本来是件温暖民心的好事情,却做成了上下难以对接的“无用功”,这就对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既要及时,也要更加精确。及时送达是责任所在,明白需求则更加彰显真情。

事实上,以往那种“送油送面”的单向帮扶救助,已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寒冷冬天的救助工作也应该“精确制导”。明确受助者的相关诉求,尊重受助者的话语权,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让救济工作彰显人性关怀的内涵。

具体说来,要实现公共救助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畅通,不仅关系到社会救济能够提供多少资源,更是对救助工作细节的考验。以责任之心对待民生工作,以平等之心对待需要帮扶的群众。温其手,暖其心,明其生存状态,供其生活所需。把“温暖”送到点上,把工作做到心里。

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原来的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紧急式救助,弥补救济短板,探索为需要者提供常态化的生存保障。建立固定的收容救助场所,使流落街头的人在需要时能有个稳定的去处;推荐就业岗位,让身处底层的人不被社会所抛弃。说到底,救助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拷问社会的良心,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绝不是“授人以鱼”那么简单。(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来源:新华社 作者:翟永冠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