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平坟运动”背后缺失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2-12-25 07:4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平坟至今,从南阳到周口,数百万座坟头被夷为平地,影响人口数千万,甚至发生意外,致人死亡。日前,有媒体指出,这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背后,实际另有更深层次的谋虑。如果平坟所得土地能顺利转化为建设用地指标,政府卖地的获利将以百亿元计。

  (12月18日《法制日报》)

 人多地少,这是中国的国情,死人不能与活人争夺日渐稀缺的耕地资源,多年来我们一直持续坚持移风易俗,进行殡葬改革,用火葬和薄葬取代土葬和厚葬。所以整合土地这一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本应该无可厚非。然而,当“平坟运动”背后,带上了其他急功近利的诉求,这一移风易俗的“软行动”便开始变得简单粗暴,于是改革殡葬的初衷也开始变味,复耕还田的理由也开始变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如此折腾死人为哪般?从某一角度而言,这与地方政府作为“食利者”参与其中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当前国土部门有土地占补政策,平坟带来的复耕面积可以替补其他地方的建设用地,在用地指标越来越严苛的境况下,平坟运动带来的土地资源一旦进入市场拍卖,或是招商引资,那就意味着一笔巨大的土地财政收入。所以,在土地交易收入日益成为支持地方财政重要经济来源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需要,非常热衷于开掘土地资源“潜力”,这也许才是一些地方政府急迫地要“一刀切”强制平坟的深层次根源。

 而强制平坟的另一面却是比“阳宅”还贵的“阴宅”价格。殡葬行业暴利已被公众诟病多年,一些地方墓地市场价格十年内暴涨了十多倍,寄存一个骨灰盒30年需要5万元,个别墓地价格甚至被炒至每平方米超过10万元。而多少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入土为安和祭扫的殡葬习俗,所以被平坟的家庭如果想让自己的先人重新安葬,就必须要购买“阴宅”或是选择寄存,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这坟是迁不起的。在中国农村许多地方都有自然形成的一块集体或家族公共墓地,这也意味着现在许多活着的人老了之后也能免费在集体土地上安葬,“一刀切”平坟复耕背后是许多家庭在担心自己今后“死不起”的实际现状。

 河南“平坟运动”被公众口诛笔伐,其背后缺失的是解决安葬问题的机制。首先要明晰土地产权和使用权,使用权出让价格要市场调节,要能让公众特别是农民能“死得起”,骨灰盒能安放或寄存得起。其次,各地要建立一些灵堂,集中安放骨灰盒,要让符合规定的人可以免费安放,解决公众的后顾之忧,那么“平坟运动”的阻力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然而遗憾的是,当地政府出台更多的是强制性措施,却少有妥善处置老坟,合理规划现代公墓之策。要知道,所有文化风俗的改良,都需要尊重民众的心理感受,都需要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基础,都需要合理的解决机制。若碰到阻力,相关部门不低下身仔细研究症结,只一味强制蛮干,那么只会危害干群关系,破坏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司马珂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