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莫言“获奖敢言”背后的深意

发布时间:2012-12-12 07:3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地时间12月6日12时,瑞典文学院大厅里挤满100多名中外记者。中国作家莫言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谈到他此次获奖的意义,莫言说,我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的胜利,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政治奖。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从来就是颁给一个作家的,而不是颁给一个国家的。

  (1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奖不是给国家的”,让莫言处于“爱不爱国”的风口浪尖。网友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莫言“敢言”,一派直言莫言“忘本”。但悲剧的是,支持莫言敢言,仅仅是从“愤青”的角度;直言莫言忘本,仅仅是从“政治”的角度。

诺贝尔文学奖怎么来的,恐怕真正关注的人不多。诺贝尔奖起源于1895年,由诺贝尔捐赠设立“诺贝尔基金会”,文学奖是奖项之一,每年评奖一次。诺贝尔奖的评选,只是基于诺贝尔个人生前的愿望和设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1895年11月27日签署的最后遗嘱,明确“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格者获奖。”这表明,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作家的,而不是颁给一个国家的。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颁给国家的,是世界共识。在这样的共识之下,面对100多名中外记者,如果莫言开口说“这个奖是我个人的,也是国家的,是国家给了文学的土壤,才成就了我的获奖”,恐怕全世界都会嘲笑莫言,嘲笑中国文化素质低下,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居然都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到那时,口诛笔伐莫言,莫言亦无法叫屈。如果非要扯到爱国上,那么这才是丢中国人的脸,这才是真正的不爱国!

现阶段,国人爱国的情绪比较高涨,也比较敏感。影视或体育明星因国与国之间存在冲突而取消比赛或演出,被赞誉为爱国。但动辄把“名人”言行定义为爱不爱国,是对爱国定义的无限放大。甚至只是说了句世界公认的诺贝尔文学奖常识,就被定义为不爱国,那跟“暴力爱国”有什么区别呢?

莫言在瑞典领奖接受采访时,曾被记者问到“中国言论是否自由”,莫言回答说“这很难说”。如果因为一句“奖不是给国家的”常识言论,国人纷纷上升到政治层面,攻击莫言“不爱国”,那就正说明了“中国言论不自由”,那就正中了发问者的“圈套”了!这才是国人的悲哀!是国人“自己作践自己”!如果是这样,请问世界怎么看待中国文化?

笔者认为,莫言实事求是说话,“获奖感言”不说假话、套话、官话,正是眼下全国上下改进文风、会风的生动体现,理应受到追捧,而非让莫言背负起不能承受的“莫须有”的骂名,“被不爱国”。文学上的“获奖感言”,也只有成为事实上的“获奖敢言”,中国才能出现真正的诺贝尔文人。

  胡明相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