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休学侍母”中的孝与爱

发布时间:2012-11-07 08: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月2日,湖北文理学院90后大学生程威和少数知情的人一道,含泪送别了自己的母亲。他“打工救母”“带母上学”“休学侍母”的孝行,依然在网上流传。一个月前,医生告诉程威,治疗对他母亲已经难起作用,基本到了临终关怀阶段。那时程威便决定,暂停学业,休学回老家陪母亲走完她人生的最后一程。“功课以后可以补,但报恩却不能补,毕竟妈妈的生命只有一次”,程威如此坦陈心迹。(11月4日《新京报》)

 世间情感之重,莫过于母予子之爱,莫过于子予母之“孝”。而今,孝道之不彰或已久矣。现代人的情感演进,大致可分为两脉,其一便是同代人群相处时,心态越发开放、互动更加多元;其二便是不同代际交往时,心扉渐趋逼仄、热度不温不火……今人以对朋友、爱侣言“爱”为傲,却多羞于对父母表达爱意。似乎,公众总在寻觅一个机缘,借之突破心障后,方能坦然“献爱于双亲”。这一次,程威的事迹广为传播,俨然成为点燃全民“孝心”和“暖爱”的引线。

 “带母上学”、“休学侍母”,一揽子简短、凝练的四字短语,恰如那些自古流传的故事一样,天然具备触动人心的能量。程威的震撼力在于,他几乎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完成了一场立意“孝与爱”的艰辛磨砺。

 程威的行为,之所以引发强烈回响,一方面是其言其行天地可鉴确实感人;另一方面,也在于激发了公众反躬自省、见贤思齐的忏悔情结。的确,当有人都可以“带母上学”,我们还有何理由,因为那些琐碎的困难,就忍看父母寂寞一方?程威的经历其实说明,对于父母的回报,仍旧有很大的开掘空间。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多,本可以做得更好。

 如程威一样,现实生活内绝大多数人,对父母饱含爱意与孝心。但,在国人一贯的认知中,“孝”是一种极具报恩意味的沉重情感,实践过程尤其体现在应对灾祸之时。所以在寻常日子里,人们极易缺乏“尽孝”的动力。也就是说,人们并不会因对父母的疏离,而产生负疚感、不道德感——毋庸讳言,在孝与不孝之间,这个社会缺乏诸如“爱父母”一类的评价标准。即便以程威为参照,也很少人会觉得自己“不孝”,但“爱父母”与否则是另一回事情了。

 远观道德偶像,不如将之转化成自我的改变。人们不能因自认无“不孝之举”,就默认自己是孝顺的,从而心安理得地维系现状。关于“子女—父母”关系,在孝与不孝的古老话语之外,早该有新的标准加入了。也即,唯有真正信仰“爱父母”,并将之身体力行,“孝文化”才会更具引导现实的可能。(蒋璟璟)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