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游客浪费厕纸心理探微

发布时间:2012-07-11 07:18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小长假,一些来青岛旅游的游客发现,岛城前海一线一些景区的公厕有了免费卫生纸。但6月24日下午记者在青岛前海五四广场东侧一间公厕看到一盘270米长的卫生纸仅剩四分之一,有的游客使用是很浪费,入厕完临走还扯上一段放在包里带走,前后不到半小时卫生纸又少了一半。

(7月4日《大众日报》)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厕纸虽小,但浪费厕纸这样的小事几乎天天在发生,问题并不仅仅止于端午小长假的青岛。

问题的原因在哪里?笔者以为,首先,说明公民道德行为训练的缺乏。浪费厕纸事小,折射的道德建设困境事大。一味地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是公民道德建设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笔者相信景区的现场肯定少不了诸如“爱护公共物品是美德”之类的生硬宣传标语,但灌输过后,几乎没有效果。为何?笔者以为,其一,这是一种应激反应,这种行为是对长期公共配套设施缺位交学费,更是对道德灌输的失败交学费。

当然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事件证明公民训练缺乏应该靠养成训练来弥补,从浪费厕纸这一契机出发,应该抓好“小处”、“小事”,注意公民训练活动的持续性和互动性。

其次,缺乏认同感。青岛是个美丽的城市,尤其是她那靓丽的海岸线,犹如给这座美丽的城市镶上了一道金边。不过,景区主要是为游客服务的,游客来青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饱览岛城大好景色,而谈起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则显得过于牵强。

虽然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多元的社会,但是地域概念还是根植于人心。而公民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从认识上讲,地域观念阻碍了人们对游览景区的道德感升华,更多的游客认为自身是过客而不是归人,并且疯涨的景区门票更让这种认同感荡然无存,高票价下,导致许多游客将浪费景区公共物品的行为看做是理所当然的。

再者,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过于单一化,也是问题的重要起因。厕纸虽小,但也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单一的政府供给制度,导致此类物品“无主化”倾向加剧。比较看管此类物品自然要增加公共支出,显然有可能陷入得不偿失的境地。笔者认为,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不同,因而公共物品可采用政府、市场和志愿事业机制联合供给。只有建立复合的公共物品多元供给机制,才能避免厕纸之类的公共物品沦为“无主物品”,才能够实现其充分有效供给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钱兆成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