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

发布时间:2012-05-17 08:5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知从何时起,“顶层设计”成了热词,时评人和学者多是“逐词之夫”。“顶层设计”冒出来后,大家不加思考地争相引用,芝麻大的事也建议顶层设计一下,好像顶层一设计,百病皆可除。这种无“顶”不成文的倾向,值得注意。

顶层设计并非新词,在工程学里它是一个常用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个词被借用到改革、治理的政治社会学范畴之后,成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借指以全局视角,自上而下地对政治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以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

这个词是有现实针对性的。这些年,医改、教改、税改、车改等改革成绩不小,但在往深水区迈进时,总是遇到种种困难,有些困难又是中下层无法解决的,需要顶层推动。譬如,面对贫富差距加大,需要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三重门”,需要破除行政垄断;面对疯狂的房地产市场,需要理顺传统的财税制度……凡此种种,无不与顶层设计有关。顶层权力更强大,视野更开阔,配套更全面,其设计更具框架性和根本性,不失为一个重要路径。

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从来不缺少顶层设计,我们甚至曾直接将社会治理当成了一项工程学来处理,有计划,有战略,有路径,有措施,堪称完美。然而,政治社会毕竟不同于物理工程,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政治的核心是权力与权利之关系,而人是有意志有情感的,权力与权利是需要制衡的,这就决定了政治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远超任何工程技术,用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很有可能驴唇不对马嘴。

我们不能将政治社会简单地当成无情的“物件”来设计,社会治理也不可能只是机械操作,不可能完全依赖顶层少数精英设计出一个“施工图纸”来施工。因为,社会是每个人的社会,改革关涉每个人的利益,对于任何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治理设计,都不能让利益相关人置身事外,必须吸纳民意,充分博弈,最后形成的制度才合理和可执行。这样的设计是将上中下拉到一个平面上来对话、讨论、协商、博弈,更像是一个“平面设计”,而不是架空的纵向设计。

脱离民意的、自上而下的设计难免会拍脑袋。设计得不好,谁来支付不好的成本?其纠错成本又几何?现代社会讲人民当家做主,当家做主就要参与决策,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缺乏底层参与的顶层设计很有可能变成为少数人利益的设计,貌似从更高层次上助推改革,实则让改革陷入困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大获民心的成功改革,并非是顶层设计出来的,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来的,底层创造了好的经验做法,顶层加以认可,予以合法化,加以完善推广,就变成了“顶层设计”。农村改革从小岗村变成顶层设计,就是成功范例。所以,顶层需要鼓励底层的创造发明,善于把底层创造上升为国家设计层面,这符合“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唯物史观,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曾经勇立全国改革潮头的广东,得益于顶层设计,但更主要的是尊重底层创造。日前,广东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汪洋书记在报告中重温旧理常识:切实维护并发挥好人民群众建设幸福广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此语实际上是肯定了许多扩大到全国的成功改革都来自底层创造和地方经验的传统,读来能体会出对过分依赖顶层设计的一种警醒。

尊重人民首创,消除顶层设计依赖症,就是真正承认人民的历史主体性、权力主体性和幸福主体性,尊重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放手让民众去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这比闭门造车的顶层设计接地气,更能开出幸福之花。

(作者:廖保平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