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距离约束”难化解“早恋危机”

发布时间:2012-04-16 07:00  来源:红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杭州一所中学召开年级大会,会上提出了这样几条规定: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不得成对出现在校园内、男女生距离不得小于50厘米。该校称,此举旨在防止男女生交往过密,给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打个预防针。(4月5日《钱江晚报》)

 早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家长和学校胆战心惊、头疼不已的问题。在他们眼中,早恋如同洪水猛兽般百害而无一利,会给孩子的成长以及前途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因此,家长和学校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联手,誓要将孩子之间所谓的爱情种子遏制在萌芽状态。

 基于这样的用心良苦,全国各地的学校费尽心思,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早恋危机。而杭州这所学校所制定的规定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对于男女生距离的具体规定。其实这样的规定也并非其首创,之前,包括广西、河北等地的多所学校都在校纪校规中明确规定男女生之间的安全距离。

 作出上述规定的学校副校长表示:“有专家说,男女生交往的最好距离是大于等于50厘米,不得小于50厘米。”这听上去似乎是一种科学依据。而经笔者查证,同样列有类似规定的学校却掌握着不同的“安全距离”:保定一中学要求男女生保持60厘米以上的交谈距离,而广西某校更是将此距离精确到了44厘米。如此不统一的“规定距离”不禁让人发问,是谁用什么样的测试方法而得出了如此精确的数字?到底哪个又是“最合适最安全”的交往距离呢?难道说连男女生交往的“安全距离”都能因地而异?

 当男女生的交往距离被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时,是不是真的就能够让孩子们远离早恋?青春期的孩子们对异性产生的好感,是不是必须违背身心发展规律地被遏制?面对如今开放的社会,早恋的得失,是不是真应该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这些问题,是应该摆在一纸规定之前,好好掂量的。

 学会面对异性、面对感情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学校、家庭在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中学生正值对情感开始有理解和渴望的时期,其生理、心理上对异性的向往必须在,也只能在此时得到良好的开端性引导。学校用“一刀切”的方式,将男女生的交往途径限制起来,且不论这是不是一种只顾校园安宁不顾学生感受,用禁止规避复杂的引导教育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论“距离措施”是不是能真正达到给即将高考的学生敲响警钟的作用,仅仅一个简单的,判定学生是否越过了“安全距离”标准的问题,恐怕也是一道不能落实的槛。

 倘若实施了“安全距离”的规定,为了避免惩罚,学生们极有可能会故意与异性同学保持距离,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也许就因此搁浅,彼此之间的生疏感加剧。在这一最应该了解异性的年龄阶段却缺少了相应的实践锻炼,缺少了相应知识的教育,这对于今后迈向社会后学生们交际水平的提高,甚至对于今后学生们在适龄阶段的爱情观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青春期正是逆反心理特别强烈的一个阶段,“安全距离”的规定所给予的重压,在一方面会导致上述学生交往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更大的反弹,没早恋的学生因为反感规定而开始让自己本被压缩的情感泛滥,早恋的学生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转入“地下”并且进行到底。学生的“地下恋情”相较公开的、或者能被合理引导的暧昧关系,具有更大的不安定因素,也会成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长之间各种矛盾的最大导火索。

 提倡对早恋问题进行引导、宁疏不堵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在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我们仍然看不到丝毫进步。学校依旧以各种奇怪、甚至匪夷所思的规定来束缚学生,依仗着出发点是好的这一尚方宝剑,粉饰自己并不高明的教育能力。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是一种忽视学生人性尊严的教育模式。处在高位中的大人们是否也曾会想起青少年时期的那份特别的情愫,会不会也曾因被封杀而感到一丝惋惜和遗憾?

(作者:高晶怡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