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让清明少点烟火多些追怀

发布时间:2012-04-08 07:31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祭扫逝者之墓,踏赏山野之青。古老的清明本是思接千载追怀先人,视通万里亲近自然的好时候,怎奈近年来的清明却烟火气越来越重,杨柳清风淡然不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浊重得让人难以承受。

清明烟火气太重,首先是真烟真火烧得真得太盛了。笔者年年清明为先父扫墓,本来挺清净的公墓清明前后必是炮声隆隆、狼烟四起。公墓里有一处集中烧纸池,禁止在他处乱点火,然而烧性太旺的家属们生生地把公墓外的田野变成了放火放炮的“战场”,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更响、谁家的烟火更大。鞭炮炸得活人心惊,大火烤得活人发烧,真不知这是在孝敬还是在折磨逝者。近年来,无节制的清明烟火更是频频引发天南海北森林火灾,每到清明各地都要领导挂帅严防死守。从青烟渺渺寄哀思,演变到火焰熊熊烧林子,大家在动烟动火上确实走得过头了。

清明烟火气太重,更要命的表现是人们争面子、斗风水、逐利润的尘俗之争愈演愈烈。中国人多地少,活人安居已大不易,但近年来在活人操纵下的阴宅大战相较于波涛汹涌的房地产市场毫不逊色。墓地管理不规范,开发商利字当头,加上人们的面子意识、迷信思想作祟,墓地价格被越炒越高,重庆、厦门都出现了单价800万元的墓地,北京很多墓地几年来价格翻着跟头往上蹿,成本仅百元的骨灰盒被殡葬业经营者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活着不易的人们还得为“死不起”焦虑,本应清净的墓园成了活人斗法的舞台,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越来越富裕,很多民族文化传统都呈现出类似清明节的异化式繁荣,很热闹,但往往是过于物质化的繁荣,总体没意思,时时增烦恼。

让清明更加静穆一些应该是不少人共同的心声。

其一,对于家庭和家族来说,清明应该成为更强调精神上追思怀念的时节。现在的清明烧祭,内容之庸俗已经无以复加,从传统的烧纸钱发展到烧纸汽车、纸房子、纸小姐,今年据说风行烧纸iPhone、纸iPad。这样生死不分、阴阳莫辨,显示出人们精神世界的空前乏味。清明之时,一家人至少可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共同回忆一下逝者的音容,共同回味一下家庭、家族成长的历程,共同回想一下社会快速的演化,亲情可以由此进一步增强,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清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加深。

其二,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清明应该成为感受、承继先祖文化遗泽的神圣时日。从上古到当代,我们这片土地上成长和逝去了无数“风流人物”。他们的德行、事功、言论是我们文化最可宝贵的传承,清明之际,各个行业、各个地方以隆重的形式纪念、重温这些过往的贤者,将极大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凝聚力。以清明为节点,发动各地人士挖掘和纪念本乡本土的历代杰出人物,是利在千秋的工程,将使清明真正成为意义饱满的当代节庆。

其三,对于清明本身来说,要使其节庆意义在精神层面上更加神圣化,必须强化相关仪式的建设。近代社会转型以来,中国文化断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多文化仪式的丧失,甚至连语言中的敬语体系都基本被放弃了。仪式实际上是文化传承最根本的载体,无仪式,无文化。要复兴清明这样古老的传统,最要紧的是重新建立相关的仪式。一是要复兴古代的仪式,二是要结合当代需求和传统精神创新仪式,三是仪式要高度简洁、庄重、高雅。比如古代有清明植树的传统,我们能不能把今天的植树与清明结合得更紧密;清明起源于介子推,据说他的遗愿是希望国家政治能够永葆清明,我们能不能把政治清廉诉求与清明节庆很好的结合起来。仪式成立的核心在于共同的创造和认同,也许借助于对清明等古老传统的复兴和再创造,我们真正可以探寻出中国文化在当代发展壮大的路径。

中国要发育出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对文化传统的创新性继承发展是当务之急。如果任由清明节这样的文化载体在“烟火”中变质变味,那绝对是时代的悲哀。

(作者:贾奋勇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