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千万元药品倒卖案暴露监管诸多短板

发布时间:2012-03-17 09:28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617元一盒的抗排异救命药“骁悉”,肾移植“患者”用医保花18.51元从医院购入,再以200多元的价格卖给“药贩子”,“药贩子”再翻倍转卖至民营医院。(3月15日《北京晨报》)

 一偶然案件的背后,折射的却是监管层面的诸多漏洞。

 倒卖皆源于价格差,这差价来自于“医保用药”。救命药“骁悉”因为有医保“托底”,患者仅需要自付其中的3%,其余的97%皆由医保补助解决。结果,“患者”通过医保购药这一渠道,俨然将倒卖做成了产业,如新闻中报道的宁波刘女士,身体健康,仅谎称自己患有糖尿病、肾病,2011年半年内就疯狂配药15万元。这其间,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配药究竟有没有标准?医保用药究竟有没有量化性的指标监管?二是健康人也可以配用如此大量的医保用药,管理责任在医院,还是在医保部门?三是如何防止病人利用自身病情,通过配药倒卖,从中牟利。

 事实上,这一块的监管可能存在空白。一方面,医院以求量为主,对于患者究竟要用多少,或者怎么用都不会真正过问;另一方面,甚至不排除有内部操作的行为,至少一个健康患者,在短时间内配了大量的药,这种现象并不正常。对医保等部门来说,除了审核资金的安全外,对于是否存在以药套现的行为,还缺乏应有的监管手段。如果制度层面是“牛栏关猫”,那么这样的个案就可能非常普遍。

 如果说药品从医院流出只是第一步,那么经历了流通环节,再进入医院进行循环,相关监管就难以推脱责任。这至少说明,现行的监管手段虽不能说失灵,却很低效。从各种“高价购药”、到“回收药品包装”酿成的假药案,都足以说明在药品流通环节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医院、药店、医保的监督和约束靠卫生、医保、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把关者。虽然“九龙治水”的管理体系,可以为问题多发找到借口,但若任一个环节能发挥作用,倒卖行为都难以延续。

(作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