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家访不该成为记忆

发布时间:2012-01-24 07:17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2日,镇江枫叶国际学校开始放假,学校加拿大方校长尤文·亨特带着两名中方老师,先后敲开三名学生的家门,开展他从教生涯中的首次家访。而接受家访的家庭,也是久未迎来老师做客,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孩子这么大了,第一次被家访。

  (1月13日《京江晚报》)

 家访在加拿大籍教师尤文·亨特从教生涯中是第一次,而接受家访的学生家长也是孩子读书以来第一次被家访。两个“第一次”很发人深省。

 家访是中国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方式亲密接触,使尤文·亨特倍感新鲜且收获颇丰。遗憾的是,中国的教师却几乎把家访这一传统的教育沟通方式丢了,以至在许多家长心中竟成了一种记忆。

 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是思想认识陷入了误区。有人认为,家访已经过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不仅有电话、手机短信,还有微博、QQ,既方便又快捷。如今学校普遍开通了“校信通”,何必再费时费力家访呢?这种认识未免失之偏颇。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沟通方式是无可替代的。

 其一,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一位老教师说过,家访对学生的了解是立体的,通过其他方式对学生的了解只是平面的。教师家访,不仅可以和学生的父母沟通,还可以和其他家庭成员接触,进而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更有针对性地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其二,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充分沟通。教师和家长促膝谈心,坦诚交流,是电话和短信等联系方式无可比拟的。通过这种亲密接触,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寻求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其三,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当今不少学生都有一些困惑乃至心理问题,而往往又不愿意与人沟通。如任其发展,极易造成不良后果,以至酿成悲剧。通过家访,教师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和家长一道商量对策,耐心疏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沟通方式没有过时,它不该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据晚报报道,近一两年,家访已被许多学校重视,开始有计划地重新实施上门家访。现在正值寒假,但愿更多的教师走街串巷,叩开学生的家门进行家访。

  严志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