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取消“小鬼当官”≠没了汉奸土壤

发布时间:2011-12-15 08:37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一条微博引发了热议,微博称:郑渊洁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汉奸的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微博还称,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建议取消该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

 或是培养“汉奸”的语出惊人,或是现实中“小鬼当官”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反正这则报道见诸媒体之后,一项调查随之显示,有近九成网友赞成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民意”当然不可漠视,可我还是认为:取消“小鬼当官”≠没了“汉奸土壤”。

 小学班干部制度何以成了著名作家眼中的“汉奸土壤”,并引得不少公众的强势附和?这看起来似乎缘于呼吁建立确保孩子们平等成长的公平环境,而我却觉得,“小鬼当官”跟促成这种公平并无必然冲突和矛盾。关键还在于,要把“学生官”的考核要素,定位于服务与奉献方面,而不是以“二老师”的形象,成为班级中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不然的话,即使没了“小官”,照样也出“汉奸”。

 小小“学生官”,本来就与社会上的真正官员有着本质区别。也许有人会把这种培养“汉奸”的现实弊端,归咎于一些学校和老师在育人方法上的思维守旧、创新不够。但也毋庸讳言,作为不少学生的家长,也未必不把自己孩子当上“学生官”后的有权“管人”,视作一种脸上有光的炫耀资本。如此“里应外合”之下,纵然有关专家和学者大声疾呼,要努力确立“服务为王”的“学生官意识”,可一旦掉入现实所求的“酱缸”,“小官当鬼”的泛权化色彩,又何以能被轻易抹去?

 关注“小官当鬼”的“权力炫耀”误区,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了湖北武汉的“五道杠少年”。假如把“学生官”当作一种服务、一种奉献和一种责任,显然就不会“代吹代擂”地把孩子的“官衔”及“活动”,如数家珍地置于博客、传于网络。而正是因为有意无意地将“学生官”与“真实官”的疑似参照和相提并论,才间接直接地背离了“小鬼当官”的天然本意,并日积月累地使得这种“官相”,越来越不受公众的认同和待见。

 的确,“小鬼当官”并不可怕,可怕的则是“等级从娃娃分起”。所以,我倒更愿意将著名作家郑渊洁的“语出惊人”,看作一种特殊的警示和警醒,以此来提请有关部门专注重视、专心研究,别让“小鬼当官”越发搞得像一种“现实争官”。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算培养“汉奸”的措辞听上去很是刺耳,但若是想到“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相信许多人也就能够释然了。(司马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