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见义勇为不应是“见利勇为”

发布时间:2011-10-04 07:3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州拟建立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权益的工作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出台涉及提高奖励慰问抚恤金等措施。目前已出台意见稿,将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英勇程度、贡献大小、伤残程度等分设不同级别的奖励慰问金,而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遗属最高颁发抚恤金50万元。(9月25日《广州日报》)

 这几年,各地见义勇为奖励机制纷纷出台。必须承认的是,见义勇为是良好道德的体现,政府应当给予表彰或嘉奖。树立正面榜样,也能够起到道德拯救的社会效益。

 面对道德的不断滑坡,对见义勇为进行物质化的护航,无疑值得称道。但首先必须认知的是,当今社会道德的某些缺失已不可回避,提高见义勇为奖励金恰恰折射了社会道德的衰朽。曾经出台过,不鼓励在不能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见义勇为的相关政策;而今又以“重金”来对见义勇为者以资鼓励。二者貌似不存在内在的悖论,然“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当辅以金钱激励人心,见义勇为的事迹完全可能发展成一项“重金打擂”的大戏。

 必须承认的是,见义勇为的确需要政府、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如今不断提高奖励金额,当然可以激励民众积极参与的冲动心理。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的正义感是道德素质与正义感的召唤,本该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般自觉参与,而绝非职能部门重奖之下的利益驱使。道德滑坡之下的人心重建,奈何以钱驱之,似乎道德生存已赖于金钱的支撑?道德的冷暴力与围观的冷视线,依靠重奖机制,真能获得救赎吗?

 不断提高见义勇为的奖励金额,或许会让高尚正义感的自觉使然,变成光明正大的铜臭招募。这种政策的实施,在肯定之外,我们不得不提醒制定者,不能将奖励与美德本末倒置。道德的勇气与实践,更多的需要道德生态的涵养,而非让道德货币化。道德生态与自然生态一样,一旦被破坏,贻害无穷。只有让国民在精神上得到成长,才能挽救道德的丧失局面,而非以社会招募打擂勇士的方式来拯救。

 对此,或许可以学习国外的表彰方式,他们着眼道德生态的良性发展,而非拯救一时之需:日本授予见义勇为者“荣誉市民”级别奖励,英国、澳大利亚等都设立了司法辅助的“太平绅士”制度。虽然荣誉不能给予殷实的切实利益,但保护了“见义勇为”这一美德的神圣感与价值感,保护着道德生态的良性循环。毕竟,见义勇为不是见利勇为。

 一个社会的美德与义举,需要倚靠重金悬赏来激励,本就是令人脸红的现象。再者,意见稿中将见义勇为者的英勇程度、贡献大小、伤残程度作为奖励的级别,难道是要将“勇士打擂”的鼓励机制大告天下?这明显是在将美德进行市场化的扭曲。(萧轶)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