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送礼的异化还需制度引领

发布时间:2011-09-15 07:00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虽然“过节不收礼”的倡议已发出多年,但家长教师节抛重金送重礼已渐成社会风气。家长们一边暗暗叫苦的教师节成为家长的“送礼节”,一边频频掏腰包送礼,防止孩子成为学校潜规则的受害者。

  (9月11日 《京江晚报》)

  

 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成了困扰家长的心病;而老师们也为要不要收礼、怎么拒绝收礼、收了礼怎么办等问题犯难。近日,西祠网上一则《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的帖子就受到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发帖人是南京一位小学老师,她呼吁家长教师节别送礼。

 笔者相信,这位小学老师并非在作秀炒话题,而是真心反感这种“送礼节”。毕竟,正如她在帖子中所言: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收了礼后,今后就无法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教者的权威和尊严了,教育无从进行。

 然而,笔者以为,“送礼节”的怪相根源却并不在“礼”上,而在送礼“纳贡”背后异化的资源权力诉求。送礼本身并非一件可恶可憎的事,单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节送礼,我们便可理解。那时候大家也会争着抢着给老师送礼物,理由是为了感谢老师平日对自己的付出,而礼物最多就是一张贺卡、一束鲜花,有的甚至是家中制作的一点乡土食物,虽然简陋,却人情味十足。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进入新世纪,教师节的礼物当然也在进步,但送礼本身的意愿却在改变,乃至追随市场化经济的脚步异化成市场交易的一个筹码。于是,学生们争着比拼,家长们暗自叫苦,只能“被自愿”地频频出手,理由便是为了“不能让自家孩子在学校吃亏”。而送礼送到后来,连那个“被”字都去掉了,真成自愿的了。

 从自愿到被自愿,甚至再回归又一种“自愿”,我们从中看到的,亦是当下制度生态下的一个怪圈。送礼的人,必须送到位了,而且老师收了,才会觉得心安,如果自己不送,老师不收,便会坐立不安,担心孩子哪一天会遭到报复。这一点,与现今社会下的另一种送礼也极为相似——给医生送红包。现在的病人做手术,心里总会有个“结”,那就是给主刀医生送钱。如果不送上这么个红包,心里总会不踏实,生怕自己上了手术台就下不来。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教育和医疗事业都不是商人在做生意。对教师来说,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从职业道德和责任来说,他们也必须这么做。至于医生,即便你不给做手术的医生送红包,医生也应当全力以赴,否则,医生就可能因手术失败而承担医疗责任。

 而要强化送礼、收礼双方对于这种观念的认知,杜绝送重礼求回报的社会风气,我们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在确保教师、医生的待遇的基础上提供民众公平完善的受教育和就医机会,还需从制度层面着手,强化法律的震慑作用,让这些潜规则无处遁形。

(作者:戴慧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