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油价咋“跟涨”容易“跟跌”难?

发布时间:2011-09-04 07:0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跟涨”往往是容易的,“跟跌”却几乎是困难的,除了民众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发出的声音也是经常被忽略的。这次国家发改委出来澄清民众质疑,与其说是在解释,倒不如认为“暂不下调”的言论直接打破了市场近期对于“破格降价”的良好预期。

 针对外界关于“国际油价暴跌,国内油价无动于衷”的指责,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8日在接受专访时称,最近一段时期,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但暂不下调的原因是三地原油平均价格跌幅仍未达到“4%的边际条件”。国家发改委承诺,如果达到边界条件,“将及时下调国内成品油价”。

 美债危机引爆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火药桶”,纽约原油期货连续“跳水”,自上月25日美国债务危机谈判陷僵局,国际油价便开始震荡下滑。本月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9月原油期货结算价大跌,跌幅接近6%,创出8个月以来的盘中新低。截至8月8日,美国轻质原油收盘价为81.31美元/桶,两周内已累计下滑17.89美元/桶,跌幅为18%;布伦特原油收盘价为103.74美元/桶,累计下滑14.2美元/桶,跌幅为12%。再适逢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遭标普下调信用评级,考虑到疲弱的经济复苏会削弱能源的需求,市场已明显出现了避险行情。但是,即便国际原油价格大幅跳水,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仍然岿然不动地维持在今年4月7日创下的历史最高价上。甚至在本月初,就在部分航空公司下调国际航班燃油附加费之时,国家发改委上调8月航油价格至7768元/吨,国内航空公司随之纷纷上调燃油附加费。一涨一跌,一升一降,站在油价历史高位上可怜张望的国民,质疑声自然不绝于耳。

 按照现行定价机制,“22天和4%”是一个所谓定纷止争的槛。据国内能源资讯机构息旺能源统计,截至8月5日,以4月6日为基准价,布伦特、迪拜和辛塔三地的加权平均变化率为正的2.62%,但诚如国家发改委所言,确实尚未达到调价条件;而且,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以布伦特为主要参考对象,并非是WTI,因此造成了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大跌而国内成品油价格无法下跌的现象。相关部门并未违反定价机制,却导致如今民众心理落差巨大,心态相当不平衡,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定价机制本身出现了问题——22天和4%的必要条件,不能完全反映目前国际市场的真实行情。近几年来,每每出现“跟涨不跟跌”的怪象,定价机制几近休眠的状态,媒体便纷纷撰文发出“老掉牙”的呼吁声,但是,成品油定价问题就始终如同磐石般“无动于衷”,长久“正在修改”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仍然待字闺中,稍有修改或实施的风声出现,就随之被官方否认。

 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终方向是要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是平息民众质疑的唯一方法。那么,国际油价分分秒秒都在变化,中国的油价起码要逐步走向市场化,基本定价机制的缺陷显然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尤其在一些可调可不调的调价窗口,“跟涨”往往是容易的,因为两大利益集团总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优势与压力成功“逼宫”,一些垄断巨头每每申请涨价时,发改委几乎没有不批准的。但是“跟跌”却几乎是困难的,除了民众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发出的声音也是经常被忽略的。这次国家发改委出来澄清民众质疑,与其说是在解释,倒不如认为“暂不下调”的言论直接打破了市场近期对于“破格降价”的良好预期。

 正是在这种力量实在悬殊的较量中,才更需要公正透明定价机制的出现,弥合两者的差距。目前而言,尽管成品油价格背后还负载着社会各方承受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因素,在现阶段中国的成品油定价还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场,但是,至少应该让民众看到更灵活的定价体系的形成,这恐怕也只是一个极其朴素且要求不高的愿望而已。(南方日报评论员)原题:成品油至少要形成灵活的定价体系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