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助国民党立足湖南
从地缘政治上讲,北洋时期的湖南处于南北交界处,是两派相争之地。谭延闿、赵恒惕在湖南的争夺背后隐含的,是南方国民党阵营与北方直系军阀的较量。谭、赵的恩怨由来已久,两人是湖南老乡,谭曾3次入主湖南,赵一直是他的部下。1920年,赵恒惕把谭延闿赶出了湖南,自己坐上了省长的位子,谭延闿则投奔孙中山,成了国民政府的大将。1922年,两人再次为湖南省长的职位针锋相对,最终赵恒惕赢得选举。谭延闿虽然不甘心,但本可对其支援的孙中山因为当年6月的陈炯明兵变(国民党陆军部长陈炯明因反对北伐,炮轰总统府,企图杀死孙中山的事件)而自顾不暇,故谭也只能等待时机,以图卷土重来。
1923年2月,孙中山重回广州,就任大元帅,开府设政,任命谭延闿为军政府内政部长,准备继续北伐,湖南为北伐的必经之地。缘此,谭、赵之争再起。8月25日,谭、赵两军在衡山交手,赵军得胜,31日进占衡阳,谭部后撤。同日,因表示中立的湘军第二师师长鲁涤平部团长朱耀华倒向谭方,引谭军夜袭长沙,毫无防备的赵恒惕仓促之间出城奔向醴陵,前线赵军也自衡山一线后撤,准备回师长沙。9月13日,赵军分兵进攻长沙,谭军退往湘潭,赵恒惕重返长沙主政。次日,鲁涤平通电,提议谭、赵双方停战,在长沙召开和平会议。22日,鲁再次通电,邀请双方在其驻地湘潭姜畲(音同“赊”)开会,并建议谭任湖南省长、赵任湘军总司令。谭、赵双方因为需要时间重新备战,便同意鲁之提议,派代表到姜畲谈判。
谈判期间,湖南的局势稍有稳定。趁此机会,毛泽东与夏曦商定了筹建发展湖南国民党组织的具体步骤。28日,毛泽东发出了文章开头那封信,向彭素民和林伯渠汇报了他们的计划,即“第一步组织长沙支部;第二步组织常德、衡州及其他可能的支分部;第三步再组织湖南总支部”,还建议委任夏曦为筹备主任。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10月初,国民党长沙支部成立,随后,宁乡、安源等地分部和湖南总支部也相继成立,这为大革命时期湖南国民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谭延闿与赵恒惕的谈判持续了20多天,没有达成妥协。10月中旬,战事再起,赵恒惕凭借直系军阀的支持,全力进攻谭军,11月7日再度占领衡阳,解除谭军对长沙的围困。与此同时,广东革命政府受到陈炯明残部的扰乱,孙中山急调谭部回援,谭、赵之战结束,赵恒惕控制了湖南大部地区。
在战火中,毛泽东回到长沙,和杨开慧一起,仍住在长沙清水塘,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毛岸青也降生了。刚住了3个月,毛泽东就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要他前往上海。临行前,毛泽东作《贺新郎·赠杨开慧》,以表达他此时的心情。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中共中央急召毛泽东到上海,是为准备参加即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中央通知:“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中共中央的意图是,等各省代表到达上海,集合议决一致的主张与行动。
1924年1月20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泽东以湖南地方组织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这次历史性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的41人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等10人,约占总数的1/4。从此,国共合作进入新阶段,国民革命风起云涌,31岁的毛泽东也走向更广阔的政治舞台,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