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并未“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
有的论者根据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致周恩来的电报内容,说“毛泽东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我们且看看电报原文:
我已告彭在他到德川研究情况后,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伪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6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6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据雷英夫回忆的林彪建议是“屯兵”,毛泽东这一电报谈的是构筑防御阵线,进行防御作战。这是有原则区别的两回事。如果说屯兵于朝鲜北部是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话,那么进行防御作战则是“战而屈人之兵”。
由于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进展很快,10月20日,当他们推进到距离志愿军预定防线不足100公里时,志愿军距离这些地域尚有120~270公里的路程,已不可能在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到达之前占领这些地域。毛泽东这一电报设想的部署未能实现。至于林彪那个屯兵的建议,如果是在美军仁川登陆之前,尚有实现的可能。从1950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毛泽东、周恩来曾三次告诉朝方,“要他们注意敌人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后路的危险”。经过中方多次提醒,金日成已注意到要加强仁川等港口的防务,但苦于兵力不足,曾建议请中国支援,但此议遭斯大林否定。中方未获邀请,只能把边防军部署在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等林彪10月6日提出这一建议时,美军和南朝鲜军队正汹涌北进,实现屯兵于朝鲜北部的时机和条件早已丧失。这一建议只能是无果而终。此时,无论是林彪还是其他人领兵入朝,都不可能屯兵不战。
显然,这个屯兵的建议是不成熟的。身经百战的林彪在10月6日会提出这个根本不能实行的建议吗?笔者对雷英夫的回忆抱怀疑态度。至于把这一建议说成可以消弭战争,并硬说毛泽东10月14日部署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电报“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就有炒作的味道了。
炮击金门,林彪建议通过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将消息透露给美国人
第二个案例同金门炮战有关。
1958年7月15日至18日,毛泽东连续4个下午召集会议研究金门问题。当时,由于金门岛国民党军的骚扰,厦门港成为死港;由于国民党军占据了马祖岛,闽江的出海口被堵塞。为改善福州、厦门海上交通受国民党军威胁的处境,但又不采取登陆作战导致伤亡过大的方式,会议作出“炮击金门,断绝国民党军海上交通,以迫使蒋介石集团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走,并通过这一行动对美国侵略中东进行牵制”的战略构想。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对炮击金门作出最后决定,计划第一次炮击打炮弹10万至30万发,以后每天打1000发,打两三个月。打而不登(陆),围而不死。8月21日,毛泽东在他的住处接见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彭德怀、林彪和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在座。毛泽东对照地图,听取了叶飞炮击金门准备工作的汇报。随后,他突然提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当时,美军顾问在国民党军中一直配备到营一级。因此,叶飞回答:“哎呀,那是打得到的。”毛泽东沉思良久,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回答:“主席,那无法避免。”毛泽东又考虑了一会,就宣布休息。
休会时,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内容大意是:看到主席对避免打到美国人很重视,因此建议是否通过王炳南(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兼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代表)给美国人透露一点将要炮击金门的消息。当天晚饭后,王尚荣将这封短信拿给叶飞看。据叶飞回忆,当时他感到很吃惊:“林彪此人也有点莫名其妙,告诉美国人就等于告诉台湾,这怎么行呢?看到条子,我很吃惊,便问王尚荣同志:‘主席把这信交给我看,有什么交代?是不是要我表态?’王尚荣同志说:‘主席没说什么,只说拿给你看。’这关系到最高决策问题,既然没有要我表态,我就一句话也没说。”
第二天继续开会。毛泽东批准按照叶飞等制定的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同彭德怀住在一起,以便参与指挥。对于林彪的信,毛泽东一字未提。毛泽东吩咐把林彪的短信给叶飞看,说明他对林的信还是欣赏的。但在当时,毛泽东并未采纳林彪通过王炳南这个渠道向美方透露消息的建议。王炳南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具有官方身份,毛泽东在考虑选择非正式的渠道以及透露的时机。
到了9月上旬,随着炮战的继续,美国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9月7日,美国军舰为国民党海军舰只护航。当国民党海军舰只到达金门料罗湾附近时,遭到人民解放军猛烈炮击,护航的美舰见势不妙,掉头就跑。11日,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估计了蒋介石的意图:“蒋希望促成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作为中国国民党进攻大陆的序幕。”他反映: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国民党军应当撤出金门、马祖;或者作为前哨,只保留少量人员。此后,美国调整了对台政策,在中国沿海岛屿问题上,由“战争边缘”政策转变为“脱身”政策。但是,蒋介石坚决反对撤出金门、马祖,因为那样将使“反攻大陆”更成为遥不可及的事,并将使“台独”势力的气焰更为嚣张。蒋介石集团坚决反对划峡而治,因此坚决拒绝从金门、马祖撤兵。
针对这一形势,毛泽东决定改变对金门、马祖的方略,由通过炮击、封锁逼迫蒋介石集团撤走,改变为把蒋介石集团继续留在金门、马祖,暂不收回,留待将来同台湾、澎湖一起解决。在这一背景下,准备暂停炮击一周。与此同时,毛泽东通过另一个渠道,即当时正在为两岸谈判奔走的著名记者曹聚仁,向新加坡《南洋商报》透露了消息。《南洋商报》1958年10月5日刊载了“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的3日专讯,内称:“据此间第三方面最高人士透露,最近已有迹象,显示国共双方将恢复过去边打边谈的局面。据云,在最近一周内已获致一项默契,中共方面已同意从十月六日起,为期约一星期,停止炮击、轰炸、拦截台湾运送补给在金门、马祖的一切船只,默契是这些船只不由美舰护航。”对此,毛泽东在当年10月13日准备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的领导人了,七天为期,六日开始。你们看见十月五日的《南洋商报》吗?行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炮击金门不同于一般战争中的战役,并不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不在于在战场上一争短长,而完全服从政治的需要。因此,透露消息也成为斗争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按照林彪的建议,通过王炳南透露消息,那是正式的外交场合,并不妥当。于是,毛泽东通过曹聚仁将消息透露给新加坡的报纸,让美国人和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都知道了。
透露消息也是一种“示形”,可以起到防止擦枪走火的作用。
这两次关于“示形”的建议,第一个如果是林彪提的,显然并不成熟。第二个则有部分合理性,能够把军事斗争同对外关系联系起来考虑,思路是对头的,为统帅部决策提供了参考。(本文摘自《党史博采》,作者: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