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空军的各项筹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此期间,作为我军的一名老飞行员,我也忙得不亦乐乎——25天内完成了第三驱逐航校的组建工作、任第五航校校长后,受刘亚楼司令员指派,负责组建我空军第四混成旅第十一驱逐飞行团,并兼任团长。
奉命前往上海,“见识”米格—15
不知不觉中到了1950年7月25日,我接到刘亚楼司令员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刘司令员不紧不慢地问我:“方子翼呀,你还记得上次在北京谈话时我给你的诺言吗?”我说:“记得,您不是说下次成立部队首先考虑我吗?我天天都在盼着呢!”刘司令员说:“我现在要成立一个3个团的全喷气式飞机的空军旅,叫你当旅长,干不干?”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听这话,当即大声回答说:“干!干!”刘司令员说:“好吧,你明天就去上海虹桥机场,到混四旅第十团去见识一下喷气飞机米格—15的训练活动,时间不超过一周,回来再接任务。”
司令员的话太惊人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连夜准备,第二天就乘火车去了上海。到达虹桥机场后,我向第十团团长、我的老战友、在新疆时一起学习飞行的老同学夏伯勋同志说明来意后,老夏立即领我去见了苏联部队飞行团团长巴什盖维奇。一阵寒暄后,我当即说明我是奉命来见习米格—15训练活动的。巴什盖维奇听后问我是不是要亲自升空,体验一下飞行的感觉。我回答说:“谢谢,不用,我只需在地面观察就可以明白。”
接下来我在虹桥机场共观察了5天米格—15的飞行训练。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外观非常漂亮,呈银白色,瘦机身。让我感兴趣的是它属于后掠翼、下反角,高尾翼、前三点、视界宽,比拉式驱逐机美观还好飞。当时,我想:这东西真是驱逐机中的精英,太可爱了。如果我要指挥100多架这样的驱逐机,敌人的轰炸机再也不要想能冲进我的防线!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觉得米格—15在性能上除了升空快、速度大以外,训练方法并不是很特殊,可以很快被掌握。8月2日,我动身返回济南,立即向刘司令员作了报告,准备立即接掌米格—15。我上来就开门见山地说:“司令员,我已回航校了。”可刘司令员却回答说:“少安毋躁,继续抓紧航校的飞行训练,等通知。”
直到8月14日,刘司令员来电话命令我正式“离开第五航校,到北京接受任务”。经过这几天的休整,我的精神头又恢复了。15日,我在校党委常委会上说明了情况,并把工作移交给副校长吴元任同志,并同同志们一一道别。当晚,校政委王绍渊同志送我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接受组建“大西洋部队”的任务8月16日,我在北京见到了刘司令员。一见面,刘司令员就亲切地问我:“怎么样?我兑现了诺言,你该高兴了吧?”我说:“谢谢司令员对我的信任!”刘司令员马上又“考验”我说:“你觉得喷气式的米格比活塞式的‘拉乌其卡’先进吧?”我说:“米格—15的外观很美,性能很好,但不理想的是载油量少,续航时间太短,不带副油箱在中空只能飞45分钟,活动半径不过200公里,太不经济,大规模作战时起降太频繁。”刘司令员说:“米格—15是防空截击机,按拦截线警报起飞,为了升空快,载油少,重量轻,留空时间和作战半径当然就短了。”接着,刘司令员向我传达了中央军委的部署,大意是:为了防备帝国主义将朝鲜战争之火烧进中国东北,军委决定在东北地区成立边防军,保卫东北的安全。目前,边防军的步兵部队已在调集,同时要求组建边防军的特种兵,如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等。关于航空兵,最初计划要求成立1个轰炸团、2个冲击团、6个驱逐团,合起来成立3个空军旅。但是,考虑到在短时间里训练不出那么多的航空人员,后来决定先成立1个驱逐旅,担任防空。最后,刘司令员说到我的任务:“这个驱逐旅的番号已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三驱逐旅’,代号为‘大西洋部队’,下辖3个喷气式米格—15飞行团,由你当旅长,军委已经批准。”
在确认我充分领悟了命令后,刘司令员开始谈现阶段我的具体工作:“可是,你这个旅长,什么都没有,旅团机构、干部、飞行员、机械员、飞机、机场、营房等等,全都没有,当前就是一朵光杆牡丹。因为机构尚未确定来源,空地勤人员尚未毕业,机场和营房目前住着苏联部队,飞机还在苏联部队手中,所以你还要打一阵子‘光棍’。你要把困难估计得足一点,很可能比去年冬季开办航校还要艰苦。不过,你已有筹办两个新摊子的经验,会有办法克服困难的。
目前,在我们的空军部队未建立起来之前,为了保卫东北地区领空的安全,军委紧急请苏联派来一个防空驱逐师进驻东北。该师原为保卫莫斯科的进卫军第五驱逐师,进入中国后改为一五一师,师长别洛夫上校,师辖3个喷气式米格—15团,现驻沈阳于洪屯、辽阳、鞍山三个机场。你的空三旅成立后,将由别洛夫的部队帮助改装训练,训练完成后,接收其装备,接替其防空任务。
你到沈阳后,向东北军区空军段苏权司令报到,由他安排空三旅的筹建事宜。同时,尽早与苏联一五一师师长别洛夫取得联系,商讨空三旅的改装训练问题。”
最后,他用像前几次一样的话结束了见面——刘司令员大声对我说:“听明白了吗?”我也高声回答:“听明白了。”